應用賦能區塊鏈–吳宥忠 述
2017年為區塊鏈的元年,當時以比特幣為首的加密貨幣在短時間內都翻了數倍至百倍,比特幣更是從一文不值到一顆近200萬台幣,2010年5月21日一名美國程式設計師也是比特幣的愛好者Laszlo Hanyecz,他用一萬顆比特幣換取兩張價值25美元的披薩,完成首筆比特幣的實物交易,在這一天比特幣第一次有了價格,1顆比特幣換算台幣約為0.075元,也就是說1塊台幣可以買13顆比特幣,比特幣最高價格近200萬台幣,投報率高達恐怖的2,600萬倍,可以說是人類有史以來投報率最高的金融產品,當時第一次可以使用比特幣購買實體商品。為了紀念這別具意義的一次交易,大家決定把每年的 5 月 22 日暱稱為「比特幣披薩日」。當時幣圈投資市場是閉者眼睛隨意購買排名前20大加密貨幣,年化報酬率都可以到達4,000%,那波跟上幣價暴漲的投資者都已經賺的盆滿缽滿,但如今幣價暴漲的光景早已過,若進入幣圈還幻想者買入某幣就可有數十到數百倍的投報率,如今此景是不太可能發生了,而那些標榜短時間內可以有數十倍投報率的加密貨幣,絕大部份,應該說全都是用來割韭菜用的套路,台股名人阿土伯李金土曾透露,自己在台股上萬點,行情大好時曾3天賺1億,阿土伯自己投資一定遵守「4不3要、吃8分飽」原則,4不就是不貪心、不融資、不放空、不聽謠言;3要則是要做功課、要量力而為、要愛惜生命;吃8分飽則是切勿追求「買在最低、賣在最高」的可能性,否則會很痛苦,連帶影響生活品質,這套操作心法也非常適合運用在加密貨幣投資上。
而隨者時代的演進,人們對於區塊鏈的認知不在僅限於加密貨幣,而是在區塊鏈的特性如何解決及賦能各個企業,區塊鏈初期因為大多數人不懂其特性,所以應用的範圍受限於加密貨幣,從2017年至今也已經過5個年頭,區塊鏈技術衍伸出來的Dapp (Decentralized Application,即去中心化應用程式)、DeFi(Decentralized Finance,即去中心化金融)、NFT(Non-fungible token,即非同質化代幣)、Metaverse(元宇宙)、DAO(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即去中心化自治組織)到現今最夯的Web3.0,都朝向區塊鏈如何應用賦能的階段,而不是投資加密貨幣賺取價差。
用區塊鏈賺快錢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如今若想在區塊鏈領域賺錢,得要用區塊鏈衍生的賦能應用來賺大錢,別再想用投資加密貨幣的暴漲來賺價差,例如在 2021年區塊鏈技術應用的NFT突然爆紅,造就了許多巨富,相對的也收割了不少韭菜,如今的NFT也已不是藝術品、頭像的數位圖片為主流,而是NFT如何應用賦能為主流,如嘟嘟房的停車NFT、陳財佑的防水抓漏NFT、師園鹽酥雞NFT、台灣虎航NFT等應用賦能型NFT。如今若想要在區塊鏈領域賺取巨富,只能從區塊鏈如何應用賦能的領域來切入,如果還是停留在二級市場的買賣操作,那注定你要繳交高額的學費,畢竟二級市場是區塊鏈食物鏈的底層範疇,在那兒你只能當一株又大又香的韭菜待人宰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