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新聞─陶泰山/台北
10月4日的次日當然是10月5日,但對於440年前,公元1582年歐洲大部分的人們來說,10月4日的次日並不是10月5日,而是10月15日!因為教宗格里.高利十三世在這一天宣布改行曆法,將實施了1,600多年的「儒略曆」改為「格里曆」並沿用至現代。而當時為了修正舊曆法千餘年來所累積的誤差,不得已跳過了10月5日至14日的這10天,成為歷史上憑空消失的十日。
在格里曆之前的儒略曆,採固定四年一閏,平均下來每年為365.25日,然而一年實際的長度為365.2422日,所以每年會「多」出0.0078日,而自公元前45年羅馬皇帝凱撒頒布儒略曆至1582年為止,儒略曆在這1,627年間已經比實際地球運行慢了十幾天,曆法改革應運而生。因此在頒布格里曆當日直接跳過這落後的十天,將公元1582年10月5日訂為10月15日,而1582年10月5日至14日便成為歷史上憑空消失的十天。
然而,曆法的頒布也並非全世界照單全收,不同的國家由於政治或宗教等各種因素,採行曆法也不盡相同,分別於不同時期改曆,跳過的日數也從11至13天不等。就英國而言,是將1752年9月3日訂為9月14日,消失了11天;俄羅斯則至1918年才改曆,把當年的2月1日訂為2月14日,消失了13天。在現今電腦或手機程式中,有些也會根據這段歷史將1582年10月5日至10月14日刪除,以避免程式產生漏洞。
沿用至今的格里曆仍採四年一閏,百年不閏,四百年又閏,如此一來一往之間,一年平均長度為365.2425日,每年仍會「多」出0.0003日,每3,333年就會多出1日,這對現代人而言並無影響,不過或許公元4915年時又會再度改曆,制定每3,333年以一個負閏日來解決這個問題。
圖/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