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新聞─李雲/台北
吸引廣大愛樂者目光的臺北市立國樂團(簡稱北市國)TCO劇院,繼2017年《李天祿的四個女人》、2019年《我的媽媽欠栽培》之後,今年度與音樂劇團躍演合作、再次推出原創國樂臺語歌劇《蔥仔開花》。該劇主創陣容堅強,由知名導演魏德聖擔任創意總監,榮獲多座金曲獎的作曲家李哲藝擔任作曲,尚和歌仔戲劇團團長梁越玲編寫劇本,躍演藝術總監曾慧誠擔任導演;繼今年7月於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大劇院取得兩場完售佳績後,將由陳美玲、蔣啟真、孔孝誠等國內十數名頂尖聲樂家,與指揮江振豪和北市國磅礡的現場演奏,於11月4、6日在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歌劇院隆重登場!
該劇講述對臺灣這塊土地有莫大貢獻的馬偕牧師夫人張聰明不凡而勵志的精彩人生。生於19世紀的張聰明,原名張蔥仔,雖是受盡欺凌的童養媳,卻總在人生關鍵時刻,奮力為自己做出最佳選擇;她堅持不纏足,只為跑得更遠;爭取到教會識字,不畏流言大膽嫁給馬偕牧師,跟著他走遍四方,甚至邁向世界,成為第一位踏上環球之旅的臺灣女子,更在加拿大以英文進行演講。回臺後,張聰明陪伴馬偕牧師四處宣教、行醫、辦學,對臺灣做出莫大的貢獻。
這次與北市國合作的《蔥仔開花》,是國內知名導演魏德聖首度參與劇場相關製作。為何會以「張蔥仔」做為故事主角,而不是一般人所熟知的馬偕牧師?魏德聖表示,「人都是愛聽故事的,原本我的確想拍的是馬偕的電影,但在蒐集素材、資料的過程中,發現馬偕夫人張聰明的故事,在當時重男輕女的時代背景下,更顯精彩也更具生命力,但卻很少人知道她…」於是當初他就跟北市國提議了這個構想,「今年也正好是馬偕牧師上陸淡水宣教150週年,格外有意義!而且這題材對一般人是很容易親近的,尤其是歌詞寫的好美,相信觀眾一定會喜歡,並且可以從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啟發與感動!」
在與馬偕牧師結為連理後,張聰明因熟知臺灣的語言文化及民俗習慣,馬偕牧師許多對臺灣的重大貢獻得力於她,尤其是促進性別平等的部分。對此,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壽山中會邜志強議長表示:「馬偕牧師夫人原名為張蔥仔(Tiuⁿchhang-á),改名之後為張聰明(Tiuⁿchhang-miâ),在臺語發音來看『蔥』與『聰』同音,但名字的意義卻大不相同。在當時臺灣社會男尊女卑的氛圍下,她努力學習及成長,不但為牛津學堂創設之時的唯一女教師,更進而設立『女子學堂』、『婦學堂』,幫助當時的女性得以學習,開拓眼界並成長。」
擔任《蔥仔開花》劇本創作的梁越玲是尚和歌仔戲劇團團長,集編導演工作於一身,同時也是深獲各界肯定的劇作家,其以深厚的閩南語文學基底串接臺詞與歌詞,讓本劇充分展現臺語的語言美學!梁越玲表示:「書寫這樣一位跨越型的女性故事,我首先放棄悲情的敘述,而是以張蔥仔聰明機伶的個性做出發點,我想像她的成就,必然沒有花太多時間自怨自艾,所以我在劇本回溯部分的一開始,就寫著她用她的大腳奔逃出養父母的窮追猛打,直到碰上馬偕牧師的那刻,她立刻明快的決定了教會會是她的第二個家,當時教會推行免費讀書,讀到好名次還可以領獎金,我設定讓蔥仔主動提出要留在教會讀書,讓養父母有利可圖,她便可往前躍進一大步;除了求生存外,蔥仔仍是幸運的,她在馬偕牧師身邊,看到除了打罵之外,還有許多引導、愛的教育方式,這是胸襟、也是眼界,這確實涵養了日後的牧師娘,如何一肩擔起大局。」而梁越玲也更把「張聰明」的定義拓增為「臺灣」,成為一個代表獨立、自主、博愛的「集合名詞」。
歌劇是西方古典音樂發展過程的藝術產物,要怎麼與臺語文做結合?作曲家兼臺北首演場指揮李哲藝特別在創作時下了不少苦心,「這是齣與臺灣人民情感相連的戲,為了讓觀眾更能直接地進入情境中,我曲子特別依照歌詞的臺語韻腳去寫,期望讓觀眾不看字幕也能聽得懂。」導演曾慧誠表示,「張聰明是一個很有故事,很能啟發人心的偉大角色,她既有臺灣傳統女性的堅韌、承擔、賢慧持家的部分,卻又兼具過往認知男性才具有的獨立、開拓、有主見的特質……而我兩度與國樂團合作下來,感受到國樂的音色和聲響,和西方歌劇有很大的不同,加上美聲的唱腔,與臺語唱詞音韻的融合,會形成特別的腔調之美,值得觀眾進場品味!」
製作人也是北市國團長陳鄭港表示,TCO劇院策畫製作的起心動念,就是期望彰顯臺灣文化元素,透過「國樂歌劇」建構音樂與藝術的平台,結合表演藝術的人才與實力,產出經典之作,也期許國樂、歌劇、臺語文的媒合,就像張聰明與馬偕的相攜相扶,造就許多不平凡與良善足跡,就像7月在臺北的首演,藉由幕前幕後團隊共同努力,不但擺脫疫情干擾順利演出,更創造完售佳績,在國樂發展過程中留下歷史的一頁!誠摯邀請大高雄地區的觀眾朋友,能相揪進場觀賞這個源自臺灣本土的感人故事。
高雄場次將於11月4日晚上7時30分、11月6日下午2時30分在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歌劇院好評登場,演出前半小時將由導演曾慧誠、作曲李哲藝、劇本創作梁越玲進行演前導聆。演出與購票資訊請洽OPENTIX兩廳院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