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新聞-戴貴立/ 高雄
伯公祠的位置常於村落的外圍,目的是為守護四境平安、防止凶邪進入,因此每個村落,都擁有一到兩個土地伯公祠,規模通常不大,有的僅用一石替代。小林村移來杉林,居民並非清一色平埔,當然外省,客家閩南通婚之下,客家人的伯公小廟,就在慈濟籌建的難民安置村落邊界上存在。在這裡佛道教,天主基督和平存在,看到小小伯公不無所感。
閩南文化所稱呼的土地公、福德正神、在客家人口中就是「伯公」,它指的都是地方鄉里的土地神,護佑客籍人士的生活順利、五穀豐登、四境平安,也是漢人信仰。
通常伯公小祠的規模都很小,屬於鄰里公廟,各地有「田頭、田尾土地公」之俗諺,足證土地公祠分佈之普遍。
伯公或是土地公的名稱,在古籍中有社神、后土等,且因社神又掌祈福報功,因而才有「福德正神」之尊稱。在客家居住地區則稱之為伯公或大伯公。
漢代應劭的《風俗通義•社神》曾博引古典來說明土地社祉的功能及重要性:
《孝經》說:「社者,土地之主,土地廣博,不可遍敬,故封土以為社而祀之,報功也」。《周禮》說:「二十五家置一社。但為田祖報求」;《詩》云:「迺立冡土」。又曰:「以御田祖,以祈甘雨」。
中國人對土地重視,傳統上的觀念天上有天神,地下有地祉的觀念,是崇拜自然神表現之一。《禮記》云:「郊社之禮,冬至祭天曰郊,夏至祭地曰社」。所謂的「社」為祭土地之所,一般民間常民文化中,伯公或是土地公為村落之保護神。祂雖是神格權力中最低一階,卻是常民最直接可以感受到的權力象徵,因此伯公、土地公可說是民間鄉下最大的「神明」。在天主教徒基督徒居多數的原住民聚落,也出現伯公,可以看到「世界大同」。
波新聞https://www.bo6s.com.tw/
圖/小林社區客家人伯公信仰一樣受到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