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新聞—蔡菁芝/特稿
在沒有電子媒體的年代,新聞如果要見報,需要經過幾個關卡。首先,記者自行判斷,該事件有新聞價值,經過採訪、撰寫,在報社截稿之前交到主編的手上。其次,主編會篩選一番,確認確實有見刊的必要性,然後交到各個不同版面的編輯手上,其中新聞標題,也是主編或編輯擬定的,當然也包括字體和字號的大小,再根據版面所能容納的範圍,把新聞的長度修剪成一個完整的版面;最後還有總編輯在把關。換句話說,一則新聞要見報,是經過層層篩選的,錯字很少有;文不對題,是根本不存在的。
電子媒體基本上沒有甚麼版面限制的問題,所以基本上不存在修剪新聞長度配合出刊的狀況,但是編輯或總編輯修改的權力基本上是存在的,也就是說,是要負責任的,包括法律責任。
昨(15)日自由時報的電子新聞刊出一則消息,標題是:「朝野立委拜會華府國會山莊 美議員關切我後備兵力改革」,雖然看不出編輯的功力,但是兩行字數一致,至少顯出編輯的用心,而且一看就知道,台灣不同黨派的立委到了美國,見到了國會議員,且其中有議員關心台灣的軍備。不得不說,在諸多甚麼「看到、吃到、聽到、為了…」「一幕、一物、一句話、一個人…」就「值了、驚呆了、嚇壞了、終身不娶…」的標題黨的氾濫轟炸下,這個標題雖不至於出類拔萃,卻也是四平八穩。
但是,仔細閱讀新聞內容之後,才發現重點不是拜會國會議員或關心台灣軍備,反而是這些立法委員去「見證我國農訪團簽署約32億美元美國農畜產品採購意向書」,後面更是寫到,去年底才來訪問過的參議員李麥克(Mike Lee),向訪問團表示「他會全力支持台美簽訂雙邊貿易協定」,率團的陳以信立委更是提出建議,希望美國考慮將台灣視為「非美墨加自貿協定盟友」,藉以提升台美經濟合作的深度與廣度。顯而易見,所謂的關心兵力改革,就是要台灣不停地向美國採購武器,儘管蔡政府已經預購到2026年了,美國還是認為不夠,還準備融資台灣數十億美元,以方便台灣採購美國武器。
簡單講,台灣準備花「大約」32億美元向美國採購農畜產品,標題不寫、美國又要叫台灣花大錢買他們的武器,標題寫成關心台灣的「後備兵力改革」、簽約不是立委,所以立委等於是「去玩的」,標題寫「拜會華府」,是報社集體智商不足?還是覺得老百姓很笨、很好騙?
此外,新聞內容提到的超過20位美國參、眾議員,為何只寫出兩位眾議員和兩位參議員的名字?如果真的是20幾位,加上沒有版面的限制,多寫出幾位,不是能多增加台美關係強化的感覺嗎?還有那些議員名字的翻譯是什麼東西?Mike Lee姓名都翻是李麥克、(Marsha) Blackburn只翻姓氏是布雷波恩、(Darrell) Issa翻成埃薩,名字Darrell也沒翻譯,Mario Diaz-Balart翻譯成迪馬里就更加不知所云,姓氏取Di、名字抓Mari,把堂堂美國眾議員的名字改成DiMari,如果對方知道,是否會成為國際事件呢?
再者,新聞裡面寫到立委「陳以信、何志偉、陳玉珍、翁重鈞、張育美、葉毓蘭等人」,不就是六人嗎?「等人」是什麼意思?是還有其他立委,因為「咖位太小」所以不能列出來嗎?還是有什麼不能寫出來的原因?如果只有六人,那就沒有「等」人的問題,所以寫出等人是素質問題,還是想要唬弄人?
還有「大約」32億美元是什麼意思,要知道單位是「億美元」,即使是最小的32.1億美元,差了0.1億美元,以記者現在寫稿的時間(1比31.3215),就是3.13215億新台幣,如果是大約32億美元,正常的空間是31.6~32.4 (習慣四捨五入),中間至少差了8000萬美元,折合新台幣是25.0572億,隨便哪個數字,都不是一般老百姓一輩子賺得到的,何況這些都是民脂民膏,新聞報導,豈可以「大約」兩字來概括?
此次農訪團的成員,除了立法委員還有誰?誰有那麼大的能量代表台灣簽署大約32億美元的意向書?他或是他們才應該是新聞的主角,但是該則新聞隻字未提,畢竟簽署……都是行政行為,何況新聞都寫了,立委只是見證此一簽署,為何不見任何團員的身分,不能曝光嗎?機密行為嗎?
最後,也是大家最關心的,美國豬隻有萊克多巴胺,政府不管;但是美國的牛,本來應該吃牧草,可是因為美國是玉米大國,且政府對栽種玉米有補助,所以畜牧場就用玉米養牛,牛的胃無法很好的消化玉米,所以產生消化系統的問題,這個問題只要馬上改成餵食牧草,大約一週後,80%以上的問題就能解決;可是,因為玉米實在太便宜了,所以美國大量飼養的牛隻,最後被投以大量的抗生素,結果還是吃玉米,這就是我們要採購的牛嗎?
根據民間的習慣,如果買賣雙方有意向的時候,通常賣方會很高興請買方吃飯,因為出錢的是大爺就是買方,賺錢的是賣方,而且成交金額愈高,獲利愈大,所以賣方大請一頓,以增加買方的好感,加速成交,是買賣雙方慣用手法。此次身為即將自農畜牧產品大賺一筆的美國(賣方),是否花錢邀請台灣的農訪團成員和見證的立法委員,以及台灣的駐美代表?還是又花費公帑去朝聖呢?此次團費總共多少?
總之,這篇新聞,除了標題避重就輕,內容也是漏洞百出,身為媒體,該寫的都沒有寫到,該問的都沒有問到,甚至還大膽地擅改友邦眾議員的名字(當然我是不會寫信給那位議員啦!)試問,是報社集體變笨?還是報社覺得人民很蠢?
圖/農訪團和立委們在美國國會大廈與美國議員們合影(取自陳以信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