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木隆∕宜蘭報導
「南管風-111年南管藝術大匯演」20日起連續兩個週六、週日,在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宜蘭傳藝園區盛大登場。共有來自全國北、中、南及金門17組南管館閣與戲曲團隊,成員從10歲到80歲四代同堂輪番上演,在相互交流的同時,也向祖師爺孟府郎君表達飲水思源的感恩之意,並與民眾分享南管藝術的多樣風貌。
▲來自全國北、中、南及金門的南管館閣及學校團隊參與南管風綵街活動。(圖∕傳藝中心)
開幕儀式,在14組南管團體的綵街活動中盛大展開,由台南市南聲社帶頭出發,隊伍前端的絃友提著綵傘、宮燈、香爐以及御前清客綵牌沿街前進,樂師們則由十人抬起的館棚遮頂,與今年參與整絃活動的眾絃友們邊走邊演奏,隊伍綿延,樂音悠揚,為園區掀起熱鬧的氣氛,遊客們紛紛駐足觀賞。
傳藝中心主任陳悅宜率同工作團隊,以主人家身份在園區文昌街迎接綵街隊伍,一同緩步而行,抵達文昌祠舉行隆重的孟府郎君祭典,這是南管樂界非常重要的盛事。相傳孟府郎君為後蜀君主孟昶,因通曉音律被南管樂人尊奉為祖師爺,所以南管樂人除了以「絃友」互稱,亦自稱「郎君子弟」。
▲依循古制舉行孟府郎君祭典。(圖∕陳木隆攝)
傳藝中心特別邀請到首次參與該中心南管整絃活動並擁有百年歷史的台南市南聲社協辦孟府郎君祭典,各項祭品與祭祀程序皆按古制進行,主要的祭品有「春仔花」、「孩兒」、「彈珠」、「宮燈」四樣。春仔花在常民禮俗中又稱為「吉花」,象徵「喜慶圓滿、榮華富貴、吉祥好兆頭」之意;孩兒取自孟府郎君「張仙送子」的典故,祈願郎君護佑送子傳承;彈珠取其圓形象徵「圓滿」之意,為「諸事圓滿、順利通達」象徵;宮燈在傳統民俗中具有光明及吉慶的意涵,閩南語稱燈同「丁」,具有添丁的意涵,也象徵南管館閣香火傳遞之意。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主任陳悅宜(前右)頒發感謝狀,感謝南管藝術團隊的共襄盛舉。(圖∕陳木隆攝)
此外,傳藝中心也特別請台南市南聲社帶來臺南名產「凸餅」(或稱椪餅),是神明壽誕的供品,也是早年婦女坐月子吃的餅食,所以又叫做月內餅,在這次供品呈現臺南的特色,也在祭祀後贈送給參與的各館閣絃友們分享。
祭祀後,整絃會奏隨之登場。陳悅宜表示,今年共有17組南管館閣與戲曲團隊共襄盛舉,其中有5組首次加入盛會,除了台南市南聲社外,還有4組學校團體,包括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學系、新北市淡水區興仁國民小學、彰化縣秀水鄉馬興國民小學及鹿港鎮鹿東國民小學等學生絃友的加入,代表了代代相傳的活力。今年匯演有10歲到80歲的南管曲腳輪番演出,老、中、青、少四代同堂地展現盎然生命力,以及老師傅們精湛的演奏技巧。
▲「南管風-111年南管藝術大匯演」開幕大合照。(圖∕陳木隆攝)
「南管風-111年南管藝術大匯演」除了8月20日、21日在宜蘭傳藝園區廟埕廣場的整絃會奏之外,在27日、28日登場的「南管戲系列」將由兩個各具特色的南管戲演出團體-南管新錦珠劇團與江之翠劇場,分別帶來「交加戲」(亦稱九甲戲、高甲戲)《秦香蓮》及「梨園戲」《後苑嬉戲》的演出,時間為上午11:00及下午3:30,地點在蔣渭水演藝廳,節目豐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