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區塊鏈上每一條公鏈都可以想像成是不一樣的高速公路,而每條高速公路也會隨著時間的演進,而能乘載的車輛變得有所限制。而在加密貨幣中最早的公鏈就是比特幣,以太坊是時隔多年後布特林(V神)為了解決比特幣這條公鏈的擴容不足,才建造出來的一條新公鏈。
那至於為什麼同樣都是區塊鏈,還有分Layer0、Layer1、Layer2的不同分層結構呢?這也是我們這篇的主題。
區塊鏈上的分層
Layer 0
Layer0,指的就是區塊鏈最基礎的底層協議,也就是節點之間傳遞訊息的通訊層,負責基礎的數據傳遞及建立共識達成效率。
區塊鏈的核心理念可以參考上一篇:【區塊鏈上的難題「三角悖論」】
Layer分層概念
為了更好理解,這裡把Layer分層概念以手機APP舉例;
【Layer 0】就像是手機軟體的開發程式語言,負責設計及編寫程式軟體的架構,這個環節為手機APP的最前端。
【Layer 1】則是手機的主系統,如果你選擇蘋果手機,你的手機作業系統就是使用「IOS」;如果是安卓手機,你使用的就是「Android」。
【Layer 2】 這層就是手機的應用程式APP,也是最末端的產品。
拿手機APP比喻,僅作為更好理解Layer分層概念的形容而已,區塊鏈技術跟發展都還處於非常早期,實際上Layer分層目前多數的區塊鏈商品都仍停留在Layer 第一層。
Layer分層四大架構
回到最一開始我們製作的開頭這張圖表,區塊鏈不同分層結構代表著不同用途,隨著分層越往上,運用的範圍廣度就越廣、深度也越深。
延續上面的手機app範例,在網路時代這爆炸式的海量資訊,隨著使用人數的增加,開發的程式軟體也會日益增加。當手機越普及手機的軟體應用市場就會因應市場需求越來越多開發商加入。有多媒體影音串流、運動追蹤程式、還有支付金流服務、遊戲軟體等等數以百萬以上的程式軟體,每天都會有新的APP上架,每個一段時間就又會有突破式的創新APP,吸引更多使用者加入。為了滿足這些應用程式就會有更多平台的誕生,整體的市場也就日益增長而更加成熟。
在國外ospreyfunds網站上有一張Layer分層圖,將目前區塊鏈的應用說明的很清楚。
除了上述第0層到第二層協議外,第三層為Web3.0的應用程式,第四層為對接窗口。
Layer 3
第三層協議為Web3.0應用程序,例如:CBDC(央行數位貨幣)、DEX(去中心化交易所)、DeFi(去中心化金融)、NFT(非同質化代幣)、DAO(去中心化自治組織)。
Web3.0的目前才剛開始踏出第一步,距離真正應用落地還有相當長遠的路要走,所以目前都還非常早期階段。
Layer 4
第四層協議為對接窗口,隨著區塊鏈技術應用於現實世界的解決方案,人們用來做事的用戶界面變得更加重要。用戶會更少考慮技術,更多地考慮做他們想做的事情。
在Web3.0的用戶介面,目前該領域有一些企業已經開始投資開發,像是:MetaMask和Brave Browser等等,預期在不久的將來可以看到更成熟、介面設計更優化的產品會推出。
免責聲明: 本文僅為加密森林作者經驗分享內容,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所有交易皆存在風險,尤其是加密貨幣和相關合約商品屬於波動性高的產品, 請謹慎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