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新聞-戴貴立/ 綜合報導
新冠疫情肆虐至今,全球僅有少數國家地區還在「清零防範」,西方幾乎放棄而採用全體免疫,與病毒共存亡。瘟疫或是疫癘,古代文獻多有記載中醫藥亦有治療驗方。大家對於疫這個字約略了解又不求甚解。由中華漢語寫作教學協會整理的童蒙教材中及演講授課資料中找出並借用相關學識做另類科普教育,也算是對社會教育。
疫是形聲字。从疒(ㄔㄨㄤˊ)省聲。本義:瘟疫。也就是急性傳染病流行的通稱,英文叫做epidemicdisease。
許慎《說文解字》說:「疫,民皆疾也。」這強調是普遍性,人人都可能得到的疾病。個人慢性病叫做「病」,被弓箭所傷的外科急症叫做「疾」。疾病止於個人,瘟疫涉及整體。
《字林》解釋疫:「病流行也。」《漢書·刑法志》:「鬻棺者欲歲之疫。」這話是「賣棺木的巴不得有瘟疫,生意好。《禮記·月令》有「果實早成,民殃於疫。」
古代死於瘟疫的名人,比較為人所知的就是曹丕《與吳質書》裡面提到建安七子,一場流行傳染病一次死掉七分之四。「昔年疾疫,親故多離其災,徐、陳、應、劉,一時俱逝,痛可言邪?昔日遊處,行則連輿,止則接席,何曾須臾相失!每至觴酌流行,絲竹並奏,酒酣耳熱,仰而賦詩,當此之時,忽然不自知樂也。謂百年己分,可長共相保,何圖數年之間,零落略盡,言之傷心。」這封信詳細記錄了快速流行廣泛傳染的瘟疫,也哀傷悼念不幸死亡的文友。
如今全球發生新冠病毒流行,姑且不提是天災還是人禍,讓生者難受驚駭而藥商發財,對照《漢書·刑法志》:「鬻棺者」這史書所載,能夠不痛心疾首?
繼續解說一些詞語:如時疫、疫死、疫旱、疫症、疫癘、疫鬼,都是恐怖又避之唯恐不及的事。
至於疫苗,算是普通知識,此處稍微解說。用病毒、立克次氏體衣原體等接種實驗動物、雞胚或組織培養生長後,收穫處理而製備的生物製品。廣義概念還包括死、活菌苗。
和疫有關示字部首的字,依照中華漢語寫作教學協會整理的教材摘錄分享國人。祓禊是驅災求福,讀作「福戲」。禳災是祈求神鬼消除疾病,禳。讀作「ㄖㄤˊ」。禓這個字特別要詳細解釋,它唸「佯」,驅疫除鬼的祭祀。《說文解字.示部》:「禓,道上祭。」意思是在路旁祭祀無主之鬼,是不是古代郊外死於瘟疫的無名屍?有待更多文獻去考證。而《禮記.郊特牲》有「鄉人禓,孔子朝服立于阼,存室神也。」饒宗頤說:「按昜即禓,與儺(音:挪)字同」。
接著介紹儺。古時候人們面對瘟疫流行、死者相枕藉的情形束手無策,深爲恐懼。莫名其妙的死亡使人們相信,不明原因疾病,是上天的懲罰或是鬼神作崇,古時只能以法術、巫醫處理。爲了消病除疫,採取各種手段安撫鬼魂,或以祭祀討好,或以虔悔來消除鬼魂的不滿,或表示屈服以取悅鬼魂,甚至用某種儀式驅趕疫鬼。
上古民族的習俗和信仰,都有與瘟疫相關。雖然文化不同,對於侵擾家族國人的疾病給個理由:「瘟疫是鬼神對於他們個人或社會犯罪的一種譴責或報復。」
有一種驅除疫病鬼魅的舞蹈形式叫做儺,這是原始社會形成的一種巫舞。《禮記》說:「儺,人所以逐疫鬼也」。《呂氏春秋·季冬紀》說:「臘歲前一日,擊鼓驅疫,謂之逐除」。歷代史書中,大儺驅疫都是作爲一種正式的禮儀來記載。
皇侃的《論語義疏》解釋儺這個字:「儺者,逐疫鬼也。為陰陽之氣不實時退,疫鬼隨而爲人作禍,故天子使方相氏黃金四目,蒙熊皮,執戈揚楯,玄衣朱裳,口作儺儺之聲,以驅疫鬼也。一年三過爲之,三月、八月、十二月也。」
《月令》季春云「命國儺」,東漢經學大師鄭玄云:「此儺,儺陰氣也。陰寒至此不止,害將及人,厲鬼隨之而出行。」古代沒有生化實驗室,缺少病理檢驗能力,漢代又重視陰陽五行之學,所以面對災異只能祈福或是舉辦祭祀。
日本三大祭之稱的祗園祭,也是與瘟疫有關的一種祭祀活動。它一直都是作爲消災除厄、生意興隆之典禮。
另從西方歷史上看,傳染病這個人類的天敵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對人類的侵害,鼠疫、霍亂、天花、梅毒、肺結核等都曾在歷史上留下過慘烈災禍。在與傳染病鬥爭的過程中,人類的能力非常有限。
最近一百年,人們對傳染病才逐漸有了一些科學的認識,法國人耶爾森1894年分離出鼠疫桿菌,1928年英國科學家亞歷山大·弗萊明發明世界上第一種抗生素青黴素。
相較於細菌性傳染病,人們對病毒性傳染病仍然應對乏術,只有天花除外。1796年,英國醫生金納首次在人體進行牛痘接種試驗成功,從而真正找到了控制天花的辦法, 1979年,世界衛生組織才正式宣佈天花徹底被消滅。不過天花病毒至今只保存在西方某國生化實驗室。不可測的未來,萬一當作戰爭武器使用,令人不寒而慄。擔心有此可能,但願只是杞人憂。
波新聞https://www.bo6s.com.tw/
圖/中華漢語寫作教學協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