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天雄博士 〈吳麥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2019芬蘭世界教育創新獎台灣獲獎者〉
這個部份我想以臺灣「麵包之王」吳寶春做例子,內容是我們的觀察和彙整,並不代表當事人就這樣想。學歷是商機這個概念其實是有「對個人、對學校」這兩造可談的。
“E─”開頭的是學校「金雞母」是的,舉凡EMBA、EMPP……動輒一學分一萬元的價碼,其他「在職班」也分公私立,分別達到一學分5,000~7,000元的收費。還是一句話,沒有對錯,學校也要活,也需要資金的挹注。當然,在創造商機的同時,就會陷入「賣學歷」的拉扯。畢竟學校找來大老闆加持、捐柱子,又怎麼好意思左手收錢、右手給個不及格呢?
我恨自己的誠實,但是事實還是得講。現在有些學校的“E”已經殺到眼紅,推薦人有回扣、甚至老師已經在學生進來前就掛保證,乖乖繳錢、肯定畢業。 算盤大家都在打,學歷是個「共榮」結構 請讀者先不要正義感爆棚,因為……這是全球學術界的遊戲規則,老美也一樣。別以為只是學校在撈學生的錢,其實學生也在其中賺個人脈和身份。
與其去獅子會繳錢吃合菜,不如花同樣的錢來讀個學歷,交到的同儕至少都還有共同的目標和追求,也會想到提升自我價值。所以,要說學歷的意義,在某些人身上,她就是個商機,學校創造舞台和證書,其他的,就等社會賢達來舞台上表演了。 世界第一、大老闆都在讀書,您認為呢? 最後談到「臺灣之光」吳寶春先生了。過去他是「典型的」烘焙師,這領域不談學歷,只談手藝。麵包做得好即可,沒人在乎廚房的是博士還是碩士。
但,他打破了這個規則,甚至還創造了「吳寶春條款」,使得現在許多學校大開方便之門,把里長、議員助理……都用同樣的理由直接跳級去唸碩士。 講回吳師傅,他之所以要唸書,還要跑到南洋新加坡去唸,個人認為是「一石二鳥」之計。拿到世界第一之後,臺灣開始有了餐飲系的榮景,現在揉麵包的,碩士比比皆是。在組織管理上,吳老闆總是有「缺憾」的,這是讀碩士的動機之一。
如果讀的是國內碩士,顯現不出自己不同於下屬、或是有錢的土財主,所以去南洋是必然,過了鹹水就是「留洋」,至於是太平洋或大西洋就不重要了。 最後,去星國讀書拿學歷只是目的之一,別忘了,那也是個海外市場,所以說學歷是種「商機」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