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時期是人生的一個重要階段,通常會碰到家庭、職場、子女教養與長輩照顧等問題,無論是退休計劃、子女教育還是其他目標,都需要明確的財務藍圖,究竟中年開銷如何分配?中年該如何投資理財?《優活健康網》特選理財作家畢德歐夫所撰此文,分享中年以後的投資理財規劃,盡可能把家庭理財做好,才不會晚年留下遺憾。
中年開銷如何分配
昨天跟一位以前的師長見面聊天,以前剛認識他的時候還是帥帥的36歲,如今也接近60歲了,時間過好快,總是容光煥發的他,這次看來有些疲態了。長大後大家1年見1次面或者半年能見到1次,這都已經是很不容易了,更多的朋友有時候2、3年才遇到一次,人跟人都是這樣,總要回歸家庭忙著打理家人。
他說趁著好天氣提早去三芝掃墓,弔念父親,之前他的父親是做貿易,開著小公司,運氣也不錯,又或者也能說運氣很不好,生長在當年兵荒馬亂的時代,20歲就跑來台灣打拼,認真做事,直到餘生終了。他們家有請看護,因為老母親也年事已高,80幾歲人,行動也不便,昨天好奇又確認了一次看護費用。
老師說:「通常六日會有一天休假,如果要人家繼續顧,就算是加班,外籍看護的費用不至於到超高,但1個月2萬7已經是低標,有些家庭會多給錢,因為會覺得多給一點應該會得到更細心的照顧,我是沒另外再多給,吃飯跟水電瓦斯雜費,家裡多一個人,那我抓每月5000應該是很正常,1年就是6萬,外傭三餐也都跟我吃一樣,所以開銷算少,我也沒吃什麼大餐、好料的,餐餐自己煮,青菜蘿蔔什麼的,也都還好。」
簡單算了算,一年大約花40萬差不多,算是蠻省的,好在老師家中夠大,能騰出一個房間給外傭是OK的。他也補充說,其實要抓鬆一點的話,45~50萬是比較剛好的,有些雇主太摳的話,外傭也是有可能跑走,新聞都有報導過。
我笑著問:「假如家中空間很小的人,將來怎麼辦?可以讓外傭睡客廳嗎?畢竟現在兩房空間是主流,或者說三房也不是真的三房。」「印象中就是至少要放個單人床跟衣櫥,要不然就是可以跟老人一起住一個房間,以便協助照顧起居,但也要不同床。」他是這麼補充說著。
中年資產都是累積而成
以前也是金融業的前輩,不過離開職場已久,一直過著清心寡欲的生活,開銷算是很少,如果看在現代人的眼中,也許會覺得這不懂生活,畢竟老母親還在,也不方便出遠門,他幾年前就曾說過,就算去外縣市,一定當晚要趕回家,更別說出國旅行。
就像是位老朋友,許久不見還是可以輕鬆聊著過去、現在、未來,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以前常常有各式各樣的疑惑時,也都跟他請教,看看能不能有更多的啟發,由於也是金融業的前輩,我問了一個常見的坊間雜誌愛用的標題:「您覺得如果說1個月收入3萬多的小資族,真的能靠投資致富嗎?」
他搖搖頭說不能,相當直白,接著緩緩說:「先加強本業的專長或興趣,投資終究需要靠資本。」大多數人不是天才,也沒有這麼多的好運,中樂透或者買到重金買到飆股,這樣的事情還是少見的,幾乎看到大多數中年人過得還不錯的,都是一步一腳印慢慢累積而來。
例如從25歲工作到45歲,也有20年的光陰逝去,這20年究竟做了什麼樣的準備,這很重要不可否認,白手起家確實很累,但也享受到那份成就感。即便25歲時只有5萬存款,只要每月定時定額投入1萬,以年化報酬率7%去計算,這樣到了45歲也可以累積出527萬。雖然這不是一個稱得上富裕的數字,但至少也可以在中年時期比較有底氣。
中年理財重視的是「防守」
中年階段跟年輕時大不同的幾個點:
- 時間越來越不站在己方:時間是複利的催化劑,這大家都知道,如果60歲才拿著勞保退休金要去市場比拚,那風險絕對遠高於30歲去投資,很多人沒想通這點,年輕時有錢就去還大量房貸低利率負債,導致股票市場曝險不足,老年才發生過度曝險的憾事。
- 體力流失加速:雖然能藉由健身、運動去強化體力,但這樣的人還是少數,因為持之以恆真的不容易,體能可以維持住就很不錯了,有時候運動習慣一中斷,那就很明顯感覺到體力又往下掉一些。例如現在晚婚晚生是常態,年近40才生子很多,生養孩子是很辛苦的,睡都睡不飽,還要時刻盯著孩子,如果不是有堅強意志力的人,此時往往就忽略了運動,這人之常情。
- 夫妻雙邊的長輩老化隨時可能加重經濟負擔:自己的父母與配偶的父母,4個長輩中任1人健康出問題,都可能破壞了現在的財務平衡,因為太多人都是月光族,或者說趨近於月光,每月要拿個1、2萬做投資有時都哇哇叫,況且現在要花一堆醫藥費、保健品、看護費,肯定要吃掉過往的儲蓄。
- 孩子陸續到高中、大學的燒錢階段:還沒當爸媽會以為生小孩的負擔在嬰兒時期,其實不是這樣,小寶寶耗費的是我們的心力,讓我們睡眠不足、精神萎迷大約一年到兩年,不過像是尿片、奶粉這些錢都還不算大,除非硬要去買昂貴的牌子,例如一罐1800、1700元的,要不然還好,托育費用政府現在補助也算多,實質上的支出也就幾千元,自己硬要找到府的保母,那當然就貴。
因此我們討論的都是普羅大眾,最常見的家庭,開銷必然集中在高中、大學階段,補習費很驚人、住外地還要租房子、生活費也不能少給,要孩子去打工是一種辦法,但也要看孩子要不要去。這階段也是父母最辛苦的時候,偏偏孩子有時還不領情,最叛逆也是這階段,父母也只能先把這委屈吞下。
45歲後的中年人退休理財,重視的是防守,跟年輕人重視攻擊大不同,我們盡力而為,剩下結果都由天,盡可能把家庭理財做好,才不會晚年留下遺憾。提供給全體專欄讀者參考。
(本文獲畢德歐夫授權轉載,原文為:此篇)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