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江文賓 廣西報導】
兩岸媒體團於4/1探訪壯族文化瑰寶廣西崇左市寧明縣的左江花山岩畫,這是世界同類岩畫中面積最大最集中、內容最豐富、保存最完好的一處岩畫,也是是中國稻作文化的最大標誌和世界岩畫的極品。

據專家考證,岩畫創作始於春秋,延至後漢,迄今已有2300多年歷史,於2016年以「左江花山岩畫文化景觀」入選世界遺產名錄,是大陸5A級旅遊景區,也是廣西旅遊的重要目的地之一。
花山壯語叫“笆萊”,就是“有畫的山”。當坐著遊船在江上劃的時候,就能看見兩邊峭壁上的岩畫了,講述著駱越文化的傳奇故事,它的圖像數量、分布密集程度、作畫地點的陡峭程度,還有當時作畫的艱難條件,都是國內外很少見的。
這幅畫長172公尺,高50公尺,總面積有8000多平方公尺,這些圖像的數量、分布的密集程度、作畫地點的陡峭程度,還有當時作畫的艱難條件,都是國內外很少見的,就像是一場兩千年前的無字史詩,永遠不會結束的祭禮。

上了岸近距離看這些峭壁上的赭紅色圖像,雖然經歷了風雨,但還是很震撼,人物圖像大多是“蹲式人形”,他們跳舞的動作跟青蛙有點像,這其實是因為當時的駱越先民把青蛙當成圖騰,認為青蛙能呼風喚雨,對農事很有幫助。
現在崖壁上還能看清的圖像有1900多個,講解員說,每個圖像都有故事,岩畫上的人物,有的拿著兵器,有的在跳舞,還有的在做祭祀的動作,都是用一種簡單的平塗剪影方式畫的,筆法很粗獷,在陽光下看起來超有感覺,原始又生動,充滿了生命力。
至於這幅岩畫是怎麼來的,有專家猜測,可能是當時的駱越人為了祭日、祭銅鼓、祀鬼神這些祭祀活動,或者為了慶祝狩獵成功、豐收、戰爭勝利這些大事而畫的。至於當時是怎麼畫上去的,是從下面爬上去畫,還是從上面吊下來畫,還是直接搭個架子畫,或者是用船在江上畫,這些都還沒有定論,正確答案還在研究中。

左江花山岩畫,這個壯族的文化寶藏,在廣西的山水之間,等著民眾來感受這千年傳奇的魅力吧!
這篇文章 兩岸媒體探訪世界岩畫之最 廣西壯族文化左江花山 最早出現於 17news民生好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