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depositphotos)
台灣大學申請入學篩選結果公布後,牙醫系的錄取門檻再度超越醫學系,引發醫界熱議。包括台大、成大、中山等知名學府的牙醫系,分數均高於同校醫學系,顯示越來越多學生將牙醫系視為更具吸引力的選擇。
有現任住院醫師在社群平台發文,透露ICU醫師的薪資與工時問題,感嘆「只能說高中生的眼睛還是雪亮的」。他表示,ICU醫師稅前月薪約22至25萬元,除了需輪班,還得面對醫療糾紛,相較之下,牙醫的薪資水準更具吸引力。該貼文一出,隨即引發熱烈討論,不少網友直言「後悔當初沒選牙醫」,甚至有人認為台灣的醫療環境正處於惡性循環。
從薪資數據來看,根據1111人力銀行統計,牙醫師資歷一年平均月薪約47,500元,五年後可達61,800元,七年以上則為66,500元,這還不包含績效獎金與津貼。相較之下,許多醫學系畢業生需經過長時間的訓練與實習,才能累積相應的收入。
(圖/depositphotos)
對於牙醫系熱度居高不下的現象,有人分析,關鍵因素除了較高薪資與較少值班負擔外,還涉及財務管理與稅務問題。部分網友指出,牙醫業較易透過現金交易與特殊財務操作降低稅負,與其他行業相比,收入更具彈性。財政部高雄市國稅局曾公開表示,部分牙醫業者存在少報一般收入的情形,例如植牙、假牙及牙齒矯正等非健保項目,有些業者為規避稅負而刻意少報收入,過去曾有牙醫診所因逃漏稅遭補徵稅款並處罰鍰。
除了牙醫與醫學系的薪資差距,台灣整體醫療環境的結構性問題也引發關注。許多醫療人員認為,現行醫療制度導致醫師收入與工時不成正比,尤其是內科、外科等非自費科別,薪資成長有限,甚至難以與電機、科技業相比。這使得許多優秀學生選擇轉向牙醫或其他高薪低工時的專業領域。
隨著醫療環境變遷,牙醫系已成為台灣高中生爭相選擇的科系之一,未來若醫界薪資與工時問題無法改善,可能將持續影響學生的選擇方向,進一步改變台灣醫療人才的發展趨勢。
中華超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