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中心/綜合報導
為加速國內減量額度市場發展,臺灣碳權交易所、臺灣證券交易所與國立中山大學共同舉辦「2025 自願性碳市場觀察及趨勢分析研討會」,邀集產官學研代表共聚碳交所,就自願性碳市場年度觀察報告、國內減量額度市場潛在規模、減量專案申請及審查經驗三大主題進行探討交流。
臺灣碳權交易所田建中總經理致詞表示,雖目前國內減量額度交易平台成交量不多,但隨著碳有價的意識逐漸提升,加上本土自然碳匯方法學陸續通過,將會帶動企業投入自願性減量專案,而自然碳匯專案具有實質的碳移除效益,更開始納入生態環境及社區面向所帶來的共同效益,未來自然碳匯專案將成為主流,並有機會幫助企業接軌TNFD(自然相關的財務揭露)等國際永續標準。
國立中山大學碳權研究與服務中心組長佘健源副教授指出,國內碳權申請過程中存在資訊不對稱情況,國內自願性碳市場供需較不平衡。2024年國際碳市場出現量縮價跌現象,然而高品質的專案類型如植樹造林(ARR)仍然供不應求,另就台灣本土碳權發展而言,如養豬場沼氣收集專案具發展潛力,每年減碳規模
有機會達到34萬至52萬噸CO2e,未來前景可期。
農業部林業試驗所林俊成主任秘書、工研院中分院產業綠色技術組徐英綺研發經理、展晟照明集團南區事業處總經理黃真瑋博士受邀擔任講者,分別就森林碳匯、生質能、高光效光源三大專案類型,提出各自領域中的專業分析與討論。林俊成主任秘書提到,自然碳匯為邁向淨零目標的關鍵,並強調森林需透過經營才能有效提升碳匯效益,且國產材自給率偏低(<1%),以地球村的觀念而言,進口木材反而造成更多碳排放,無助於全球淨零。此外自然碳匯之碳權專案一般兼具生物多樣性等共同效益,其品質及價格相對更高。徐英綺經理表示養豬沼氣及工業沼氣應用蘊含生質能碳權潛力,優勢在於可結合企業本身循環經濟、易取得政策支持補助,為工研院可提供技術合作之藍海市場。
本主題聚集產官學代表從不同切角,提出對目前國內專案申請與審查之經驗分享。中華經濟研究院綠色經濟研究中心林宗昱分析師介紹國內自願減量專案申請實務,鼓勵企業參考近期通過之註冊案;漾拓國際股份有限公司鄭加新總經理從自身經驗提醒企業於申請時可能面臨之法規及數據監測挑戰;國立臺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闕蓓德教授則分享專案審查經驗及專案執行時須注意之面向,應確保符合方法學要求,避免影響額度核發;環境部氣候變遷署減量交易組蘇意筠組長表示過去一年申請碳權的熱度增加,自願減量專案申請數為抵換專案4倍,其中效能提升類型佔7成,自然碳匯案件有顯著成長,顯示企業有擴大投入減碳行動趨勢,未來擴大碳盤查產業範疇,應可預見更多跨部門或公私合力,並分享臺灣減量專案被納入世界銀行碳定價趨勢報告且品質受世界關注。
綜合座談由中山大學碳權中心組長王右仁助理教授擔任主持人,與談人一致認為減量專案本質在於減碳,企業應於申請專案前嚴謹評估自身條件、效益及目的後再行投入資源。中山大學碳權中心主任蔡宏政教授結語時強調工業製程減碳發展較為成熟,自然碳匯將成為未來趨勢,且執行專案的同時,應強化關注環境衝擊、生物多樣性及在地社區權益等方面的社會溝通及公眾參與。臺灣碳權交易所未來將積極推動自然碳匯之碳權專案發展,並鼓勵更多國內減量專案上架,激勵國內企業將減碳行為價值化,促進更多的經驗交流及合作,推動國內碳市場的發展的同時,助力臺灣產業穩健邁向淨零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