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教育的方式中,有一種教育方式稱為「愧疚式教育」,就是父母通過示弱、訴苦甚至自虐,讓孩子感到愧疚。《優活健康網》特摘作家張慧慈(小花媽)所撰此文,分享「愧疚式教育」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父母應該時刻保持自覺,警覺自己是否無意間給孩子施加愧疚感。
當孩子陷入「愧疚式教育」
「肉給你吃,我吃菜就好,我都把好的留給你。」
「我累死累活為了什麼?都是為了你。」
「如果不是因為你,我早就離開這個家,有自己的人生,不用跟你爸/媽在這裡蹉跎。」
這些話,可能曾經在你我的成長過程中出現,而在這些話語中長大的我們,心裡總是會浮起一層,所謂的「愧疚感」。縱使父母提供給我們的東西不是孩子所要的,但孩子好像沒有資格去反駁什麼;如果反駁了,招致他人責備的同時,也會有點深深的罪惡感。
中國的社群媒體上現在把這樣的方式稱為中式「愧疚式教育」,並且也以「把中式教育用在父母身上」作為段子,拍攝超多影片,最近也發起「讓愧疚式教育上春晚」的計畫,要讓更多中國父母知道,沒苦硬吃、讓孩子有罪惡感的教育是不對的。
不只教育問題,也影響整個社會
為什麼這件事情需要檢討呢?因為這不只是父母的教育方式的問題,而是整個社會的影響。我們想一下,開頭的對話,如果換個方式,是不是也會出現在其他的場合。
「如果不是因為要照顧你們,我早就把公司收起來。」
「我拚命加班、應酬是為了誰?為了給你更好的生活。」
「升遷留給你們年輕人就好,我們老員工就默默做事,現在是年輕人的天下了,我們老的退後囉。」
無論是在親密關係、職場環境,這種愧疚式教育總是層出不窮。例如明明就是因為自己努力,願意學習,才獲得升遷機會,但老員工有時候就會說成是自己默默做來成就大局,看起來是為你恭喜,實際上是要讓你覺得不配得,甚至對不起他。
在親密關係中,很多時候可能家務負擔或是覺得相處方式出了問題,但對方可能把這件事情歸咎於他的努力你看不到,只知道無理取鬧,長此以往,你會覺得就是自己的問題。
自己先意識到問題所在
朋友A曾經有過一次印象深刻的旅行。A一行4人去日本玩,因為大家都已經出社會了,所以在經濟上有一定的餘裕。所以排餐廳什麼的,大家也都沒有異議。但進到餐廳以後,A整個傻眼。因為A對日本很熟,所以對於餐廳的規定也是多有了解。
但同行的團員進到餐廳後,可能覺得太貴了,便希望2個人點1份就好。但這在餐廳的規定上是不行的,解釋以後,大家還是會接受點到4人份,但在吃的時候就會說:
「我們小鳥胃吃不多,你們多吃一點,我們平分沒關係拉,你們開心最重要。」
「你們好懂得享受,不像我家庭環境比較不好,比較不敢享受。」
A在旅程的後段,也開始不敢進入餐廳吃飯,A覺得很愧疚,好像自己特別會花錢還是怎樣,最後回來後,A還覺得很對不起大家。後來A跟我們分享時,另一個朋友直接說:
「你根本被PUA吧?關你什麼事情。每個人對於每件事都有自己的規劃,他們的家庭環境不好又不是你造成的,你的錢也不是他們幫你出的,要不是有你懂日文,我們台灣人都要在日本餐廳丟臉了耶。」A才恍然大悟,自己根本就沒問題,不應該有愧疚感。
很多人到了長大後,對事物可能有不配得感、討好性人格,甚至容易被PUA,很多時候都是因為這樣的成長過程帶來的結果。只有讓自己意識到這件事情,並且推動整個社會去正視,才能夠帶來改變,也避免被有心人士利用來傷害他人。
如果有機會可以上春晚,我倒是也蠻期待的,但要如何討論這個議題才不會很像撕裂社會,就需要很高的功力了。
(本文獲小花媽授權轉載,原文為:此篇)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