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為全球死因第二位 每年新增 2 千萬例
每年的 2 月 4 日 為「世界癌症日」,根據國際抗癌聯盟(Union for International Cancer Control, UICC)官網數據統計,癌症為全球死因第二位, 2022 年癌症病例新增約 2000 萬例,同時,也奪走了 970 萬人的生命。台灣癌症 基金會身為國際抗癌聯盟成員,於每年 2 月 4 日與全球共同響應 UICC「世界癌 症日」之活動,今年 UICC 特別強調「以人為本」的癌症照護模式,訂定 2025- 2027 延續三年主題為「United by Unique」(珍視獨特 攜手前行),台灣癌症基 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引述 UICC 的主題指出,每個人的抗癌經歷都是獨一無二的, 應打造一個超越疾病、先看見「人」而非「病人」的世界,並尋找創新的方法帶 來改變,才能得到最佳成效。
台灣罹癌人口不斷攀升 應強化關注癌症照護議題
面對全球癌症發生率不斷提升,台灣同樣面對癌症海嘯的威脅,蔡麗娟副執行 長說,根據最新 2022 年衛福部癌症登記報告顯示,國人癌症新發人數達 13 萬 293 人,較前一年增加了 8 千多人,每 4 分 2 秒就有一人被宣告罹癌;而癌症死 亡率雖仍蟬聯十大死因首位,但癌症存活率卻是逐年攀升,此有賴於台灣優越的 癌症醫療與照護水準。
蔡麗娟說,UICC 特別呼籲全球會員組織,未來的癌症照護需要包容各種不同 的需求差異,尤其癌症不僅僅是一個醫學診斷,它更是一個深刻且個人的課題, 在每個診斷的背後,都承載著獨特的人生故事,「以人為本」的癌症照護,就是 尊重每個病友的獨特性,確保每個人的需求被真正看見,同時獲得所需的支持, 因此完整的照護模式不僅僅是醫療提供者與病患之間的聯繫,更包含親友、照護 者、研究人員、社區、病友團體和倡議者的連結及參與,共同在對抗癌症的旅程中,攜手同行。
台灣癌症基金會長期服務癌友,亦收錄許多不同癌症家庭的故事,像是就讀國 三的布農女孩 Sabi,放棄畢業旅行為守護罹患乳癌的母親,因家中經濟僅靠父 親微薄薪水,亦有兩個弟弟仍在就學,幸而有台灣癌症基金會支持就學獎助學金, 以及給予媽媽治療副作用照護的專業指導,讓 Sabi 對於媽媽與自己的未來燃起希望。
14 歲的小恩由父親獨自扶養長大,小恩父親在 19 歲時因工傷失去了一隻手(2025/2/4 世界癌症日-新聞資料) ,學歷不高,只能依靠打零工維持生計,近期父親被診斷為喉癌,治療期間,幾乎 無法言語和進食,身體虛弱不堪,小恩盡其所能照顧父親,協助他擦藥、吃藥, 甚至在父親無法煮飯時,自己泡麵果腹。蔡麗娟副執行長說,儘管小恩的生活充 滿挑戰,但從未放棄希望,而台灣癌症基金會關注每個癌症家庭背後獨特且珍貴 的生命故事,並以同理心和關愛,支持他們勇敢對抗逆境,並且持續關注癌症家庭的需要。
台灣癌症基金會提出 整合性癌症照護六大重點
蔡麗娟副執行長提到,癌症家庭的需求多元,呼應 UICC 世界癌症日主題,癌 症照護須因應不同需求而有多元的服務,台灣癌症基金會的癌友服務則涵蓋六大 重點以滿足不同癌友的需求:
一、提供個人化的照護管理建議
針對癌症治療(如手術、放療、化療、標靶治療等)可能帶來的長期或延 遲發生的副作用,提供個人化的管理建議,例如:化療相關之心血管問題、 內分泌失調、神經病變、骨質疏鬆等。
二、心理健康與情緒支持
癌症康復者常面臨焦慮、憂鬱、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甚至內疚等心理問題, 因此提供心理諮商服務,幫助康復者適應癌後生活。
三、疲勞與生活品質
癌因性疲憊(Cancer-related Fatigue, CRF)是許多康復者面臨的挑戰, 可以透過運動、營養調整、心理支持來緩解疲勞。
四、生育與荷爾蒙健康
部分癌症治療可能影響生育能力與性功能,如放化療導致的不孕或荷爾蒙 變化,因此生育保存(如凍卵、凍精)等支援服務則非常重要。
五、社會與經濟支持
癌友或癌症家庭可能面臨經濟壓力、就業困難、保險問題等挑戰,因此基金 會提供各式的社會與經濟救助,如營養品補助、急難救助、癌症家庭子女獎 助學金、就醫交通補助、法律諮詢、保險諮詢、癌症家庭回歸職場等,幫助 患者重返工作崗位或是獲得適當的補助或支持。
六、健康生活方式
癌症康復者應維持健康體重、規律運動、均衡飲食,以降低癌症復發風險。 建議戒菸、限制酒精攝取,並保持良好的社交互動(2025/2/4 世界癌症日-新聞資料) 。
蔡麗娟副執行長強調,我們應該看見每位癌友背後並非一連串冰冷的癌症診斷, 而是一段包含著痛楚、憂傷、康復、希望、堅毅和愛的經歷。在看見癌友是一位 病患之前,更看見他們是一個獨特且珍貴的生命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