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大陸冷氣團來襲、氣溫驟降,也隨著年底到來,聖誕節、跨年活動以及過年春節聚會活動多,流感和新冠病毒疫情升溫。桃園市同心醫療體系姜博文診所陳和謙醫師觀察,目前社區感染案例中,主訴是咳嗽、流鼻水、發燒、喉嚨痛等症狀居多,雖然需要透過快篩檢驗才知道是否為新冠或流感案例,但可以確認的是近期因為呼吸道症狀就診的人真的變多了。
感染新冠除了有重症風險 還可能會留下後遺症
陳和謙醫師表示,有些民眾認為流感比新冠來得可怕,但值得注意的是,感染新冠後雖然通常以類似感冒的症狀出現,但針對高風險族群,仍有併發重症和死亡的風險,且統計上新冠病毒導致的重症和死亡人數是流感的好幾倍。1
另外,有些個案會產生器官或系統上的長新冠後遺症,典型症狀為:慢性疲勞、頭暈、腦霧、呼吸不順、久咳不癒,甚至有些人會出現焦慮、心悸、食慾不振等,陳和謙醫師解釋,雖然這些症狀不容易考證和長新冠有絕對的因果關係,但確實有不少民眾在染疫後出現這類症狀,這也是醫學上更認真看待新冠的原因。
該如何避免新冠重症或死亡的風險?陳和謙醫師建議,「高風險族群」受到的威脅較大,包括長者、嬰幼兒、慢性病族群,例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或慢性肺部疾病、罕見疾病患者等等,而第一線的醫護或照護人員,也是易受感染的族群。一般族群就已經建議要接種疫苗了,這類高風險族群更是需要接種,降低引起嚴重併發症的風險。
民眾出現「疫苗猶豫」 新冠打氣竟比流感低
陳和謙醫師補充,從11月開始,全民都可以公費打新冠疫苗(6 個月以下嬰幼兒除外)2,為了防止疫情升溫,政府呼籲民眾同步施打新冠和流感疫苗,然而從統計數據來看,過往65歲以上長者,流感疫苗接種率約為55%,而目前新冠JN.1疫苗卻只有約7.47% (TW CDC data3),有明顯的落差。
這可能出自於,一般民眾對於新冠疫苗的猶豫心理,包括:擔心出現嚴重不良反應、引起後遺症等。陳和謙醫師表示,大家容易只關注在疫苗副作用或沒有證據的負面消息等,但可能沒有想過「不打疫苗反而會有重症的風險」。根據目前醫學實證,接種疫苗是預防感染的最好方式,且政府既然願意公費讓民眾施打疫苗,代表相當符合效益。
年底天氣漸冷、聚餐聚會活動多,陳和謙醫師建議民眾要勤洗手、酒精消毒、避免去人多的場合,或是要配戴口罩,最重要的是要接種疫苗,打過流感疫苗的民眾也要記得接種最新的JN.1新冠疫苗。陳和謙醫師也特別提醒,不是以前打過疫苗就能一勞永逸,因為新冠病毒持續變異、過去的疫苗保護效果會越來越弱,因此應該要持續更新疫苗,讓體內維持保護力,降低新冠感染後而引起的重症或死亡的風險。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