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性孤單」是一種心理狀態,一個人表面上看起來不孤單,有社交圈或家庭,但內心卻感到孤獨和與他人疏離。諮商心理師陳雪如於《隱性孤單》一書中,整理常見的教養溝通困惑,包括孩子不肯溝通、孩子沒大沒小、孩子害怕做決定⋯等,幫助每個父母建立信賴的親子關係和正向溝通循環。以下為原書摘文:
看似有家人、朋友,但孩子覺得在大家面前,需要戴上面具,害怕別人看見真實的自己。連對家人也是。有些孩子告訴我,他們對爸媽也會戴上面具,扮演爸媽期待的樣子;爸媽自以為很了解孩子,但孩子卻覺得爸媽一點也不認識真正的自己。孩子接收到爸媽許多的期待,恐懼當自己不再活成爸媽期待的樣貌,會失去他們的愛。
跟同儕相處也是。網路讓孩子與同儕間的溝通,變得更曖昧不明,誤會跟衝突也常莫名發生。例如孩子可能在班上有很多朋友,但其實孩子在學校,是刻意戴上符合他網路形象的人物設定面具——假裝陽光、不拘小節。
但其實孩子也有有負能量的時候,卻害怕在朋友面前顯現,怕朋友只喜歡陽光的自己,不喜歡有負能量的自己,也怕朋友覺得自己在網路上的人設都是假的!
網路加劇孩子的不信任與拒學
又或者,孩子跟班上同學起了點小衝突,可是不知道怎麼跟對方溝通,也不敢跟對方溝通。網路,大幅影響人際間的相處。家長小時候的年代,在學校跟同學吵架,放學後就能暫時卸下心裡的糾結,轉移注意力去做其他事情,傷害僅止於當下。
但在網路發達的今日,回家後孩子肯定打開社群軟體,看對方有沒有拉小群組罵自己、有沒有封鎖自己等等。現實中的互動,延伸到網路上繼續發酵,造成孩子對於人際關係有更多的不信任感,甚至不知道此刻對自己釋出善意的同學,會不會是背地裡在網路上攻擊自己的幕後黑手。
孩子的一言一行都被觀察著,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會成為網路上被討論、訕笑、嘲諷、排擠的對象。這讓孩子在跟同儕相處時,很難放心做自己。於是,很多孩子陷入隱性孤單的狀態。表面上看起來跟家人關係和諧,在學校也擁有很多朋友,可是孩子內在卻覺得很孤單,覺得沒人能了解自己;很多痛苦跟迷惘,也無人可以訴說,沒有人可以引導自己,導致心裡很慌,不知道該怎麼辦。
有些孩子慢慢累積情緒到最後,甚至會莫名的哭泣或暴怒。孩子開始覺得情緒失控了,「失控的情緒」成了孩子另一層的痛苦跟恐懼——我怎麼連自己的情緒都無法控制?怎麼覺得自己變得好怪異陌生?
許多孩子看到別人用自我傷害的方式處理失控的情緒,也開始試圖傷害自己,例如明明很怕痛,卻拿刀割腕,看著血流出來,用痛覺來轉移注意力。同時也因為心理上的痛,不知道怎麼說,說了也好像沒人真的理解,因此用身體上的傷,發出求救訊號,希望被大人發現自己的不對勁,關心自己的異常。
也有許多孩子,在成長路上卡關時,會開始拒學。尤其在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疫情嚴重時,有一段時間學校轉為線上學習,許多孩子在解封後,無法回到學校上實體課。孩子或許是因為遇到家庭問題、人際問題、課業問題等等,總之就是在學校遇到某些壓力狀態,以前不得不每天去上學面對,現在體驗過在家學習、不需整日面對壓力的日子後,更難再次回到學校面對那些困難。
孩子不知道如何度過這些困難,只好像鴕鳥般躲入自己的房間,成天逛網路度日,為自己創造一個虛擬但安全的世界,用逃離現實的方式讓自己苟延殘喘的活著,卻活得非常痛苦。
許多人只看到表面問題,誤以為孩子是網路成癮。但其實網路成癮只是因為孩子躲在家中很無聊,用網路打發時間,並不是因為先成癮於網路,所以才不想去上學。就算孩子真的是因為網路成癮而不想去學校,勢必是因為現實生活中有某些點出了問題,讓孩子覺得在網路中反而能獲得關心和成就。
因此,家長們需學習用彼此都舒服的方式溝通,時時關注孩子狀態,才能在孩子出一點小問題時,即時用孩子「需要的」方式協助他,但又不過度涉入,讓自己公親變事主。
親子間多培養信任感
但要如何知道孩子出了小問題、有可能陷入隱性孤單的狀態?唯一的方法,是需要多跟孩子建立信賴的親子關係和正向溝通循環。在《隱性孤單》一書中我舉了很多具體的例子與技巧,源於我在大量與家長及孩子的諮商實務工作中使用的經驗。這些方法獲得許多孩子們的認可,認為這是他們希望家長使用的溝通方式;對家長來說也是確實有效跟能夠執行的方法。歡迎大家試試。
隱性孤單,其實不只發生在孩子身上。身為家長的我們這一代,也常陷入隱性孤單中。我們的上一代並不重視教養,大多只在乎孩子有沒有吃飽穿暖,偏向生理上的照顧,而非心理上的滋養。於是這代家長特別辛苦,要修復與父母間的關係、療癒自己,又要努力學習親子教養,避免將上一代的傷,延續給下一代。
可是呀,很多家長好難修復跟父母間的關係,於是跟父母之間,需要維持著某種距離。即便可以跟父母和平共處了,但許多童年的傷痛,不敢跟父母談,心中永遠有著一塊被父母傷透的小角落,很難完全信任父母會無條件的愛自己。
跟伴侶的關係也是啊!許多人猶如婚內失戀,維持著婚姻關係,兩人卻比室友更加陌生;不打擾就是最好的祝福,一交集就是爭吵。跟父母、伴侶的關係不順,跟孩子的關係也失衡。心力交瘁的拉拔孩子長大,做最多事的人,往往也是孩子最會埋怨或撒氣的對象。且不論跟孩子的關係是好是壞,孩子總有離巢的一天,該放手讓孩子自由飛翔。那自己呢?
過去所有的成就與快樂都繫在孩子身上,為孩子犧牲奉獻、眼裡心裡都是孩子的時間太久了,一回神,突然發現,自己不太認識自己了。只知道孩子的喜好,卻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生活頓失重心,也不太知道怎麼跟自己相處。
隱性孤單各年代的人都會發生
隱性孤單,不只是與外在他人失去連結,也包含與自己失去連結,連自己也不了解自己。隱性孤單,是各年代的人都會發生的狀態。把自己的孤單藏起來,不讓人知道自己的痛苦與脆弱。
只是,在網路未普及之前,我們好痛苦的時候,可以找人抱怨、可以揪朋友一起玩樂來分散注意力,這些方式幫助我們維持某程度的社交技巧,讓人的心理相對健康。與外在他人維持著連結,雖然有被傷害的機會,但同時,也有被療癒的機會,讓受創的關係有機會流入被愛與被信任的新經驗,不再拒人於千里之外。
但現代,許多人在感到孤單時,不再出門,甚至罹患人群恐懼,躲在螢幕後面跟人交流感覺似乎更安全。有些人會找網友一起打電動,但絕不聊私生活;也有些人不跟真實生活中的人分享任何事,只願意跟網路上不知道自己真實身分的人說心事。這都是隔了一層距離在與人交流,雖然不是這麼理想,但仍是值得鼓勵的,至少這群人透過網路,仍維持跟社會某種程度的連結。
最值得擔心的一群人,是當他們陷入隱性孤單、覺得好痛苦、好無助的時候,用觀看網路影片麻痺自己。在現實生活中不與人交流,在網路中也不跟網友交流,完全封閉在自己的世界中。這樣的人完全失去社會連結,長期之下,會很難再度回歸社會;那些在人際間受到的傷害,也很難有翻盤的可能,協助的資源也很難介入。這,就是我這幾年來,在許多孩子身上看到的狀態。
一個把自己關在房間裡的孩子,是會影響整個家庭的。通常家長會因為擔心孩子的未來,時常跟孩子爭吵,親子關係變得非常緊張,而且這樣的狀況可能會維持好幾年。而其他手足,會覺得家裡已經有一個孩子出問題了,自己不能再惹麻煩,因此變得異常成熟懂事乖巧,但其實是過度壓抑自己,不敢讓家長知道自己真實的狀態,落入隱性孤單中。
通常在好幾年後,那個表現正常的孩子——尤其在離家後——情緒會一股腦爆發,產生情緒問題。也有些人選擇盡量不回家,與家人維持相當疏遠的關係。從我們的上一代,到我們這一代、到下一代,已經有夠多傷了。希望這本《隱性孤單》,給予家長們一些陪伴,讓家長們覺得不孤單;也提供家長們一些方法,在教養路上不再感到無力無助。
我在諮商工作中,看到很多父母真的很愛孩子;也看到很多孩子,真的很愛父母。但因為溝通方式出了問題,讓愛變成傷害,彼此疏遠,真的好可惜。稍微改變一下溝通方式,就能讓親子關係有很大的改變。讓我來陪伴家長如何教養,家長則陪伴孩子建立心理健康。我們一起努力,讓愛真的能傳遞到孩子心中;讓我們的下一代,能活得更溫暖、安全;讓世界少一點受傷的孩子與壞掉的大人。
(本文摘自/隱性孤單:孩子有事不說怎麼辦?35個成長轉型的支持&溝通法則/親子天下)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