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意圖/空勤總隊FB)
內政部空中勤務總隊即將於2024年11月9日迎來成立20週年,並提前於11月8日在台中清泉崗基地舉辦慶祝活動。然而,在當前政界普遍「報喜不報憂」的氛圍下,這個當年號稱組織改革標竿的單位,20年來卻面臨諸多未被公開的挑戰和隱憂,以下為其問題分析:
一、任務定位不清晰空勤總隊的五大任務包括救災、救難、救護、運輸和觀測巡邏,但這些僅是支援性質的工作,主要出勤需求來自消防署、海巡署、林務局和衛福部等單位,與過去警政署、消防署及海巡署等專屬空中部隊的自主性相去甚遠。
二、黑鷹直升機採購失誤扁政府時期曾撥款60億元供空勤總隊更新機隊,但因公務員未敢擔當採購責任而擱置。後來在馬英九政府時期改為購入15架美製黑鷹直升機,不僅採購及裝備調整費用高昂,維護成本亦成為財政負擔,加重了政府財政壓力。
(示意圖/內政部空中勤務總隊全球資訊網)
三、影響民間業者生計空勤總隊成立後,大幅搶奪原本由民間航空業者經營的救護、救難和偵巡等業務,造成民間業者經營困難,與游錫堃院長「不與民爭利、還要利於民」的政策背道而馳。反觀國外如美國,早已將空中勤務部分委外,不僅節省成本,且減少政府壓力。
四、機構屬性及定位不明空勤總隊原由警、消及文職等多單位整併組成,現在一律為文官身份,但飛行員等專業職位卻逐漸主導,其他文官成員被邊緣化,升遷機會有限,導致組織內部的定位混亂。
五、海陸一元化政策成效不彰八掌溪事件後,政府推動「海陸一元化」政策,導致空勤總隊支援海巡署的主要任務僅剩海難搜救,偵巡改由海巡署自行負責。衛福部的離島醫療後送任務也逐漸委由地方政府自行解決,使空勤總隊的支援任務範圍縮小,引發其存在合理性的質疑。
(示意圖/空勤總隊FB)
改善建議面對空勤總隊成立20年來的隱憂,以下是可能的改善建議:
隨著空勤總隊邁入20週年,是否應進行改革以提高效能,避免資源浪費,值得政府深思。
中華超傳媒/奕慎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