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大小疼痛,別用「忍痛」來扛!最新疼痛調查指出,台灣成人有高達5成以上,每週至少出現一次身體部位疼痛,卻有高達9成8習慣性忍痛,以為疼痛忍一忍就會自己好。藥師建議,民眾應把握黃金1小時內先用藥止痛,並諮詢專業醫師找出真正疼痛原因,才能預防轉變為難治癒的慢性疼痛。
台灣人到底多會忍痛?對疼痛照護的認知足夠嗎?腰部拉傷、肌肉痠痛、關節疼痛、慣性偏頭痛、牙痛、生理痛⋯⋯這些都是生活上常見的疼痛,但不分長輩年輕人,常認為疼痛「忍一忍就會自己好」而不去處理。
千人調查揭「國人疼痛前3名」
台北市藥師公會理事長暨新北市藥師公會近日共同發布「2024年疼痛認知行為調查」,針對18~70歲成人蒐集有效樣本數1099份,並區分老、中、青等3大年齡世代,發現國人最常感受到的前3名疼痛,分別為:
- 肌肉痠痛,佔39.1%
- 頭痛,佔29.8%
- 關節疼痛,佔12.1%
根據調查顯示,台灣18歲以上國人約52%每週至少出現一次身體疼痛。台北市藥師公會理事長尹岱智表示,換算下來,每週就有987萬人受疼痛影響。
其中,不同年齡世代對於疼痛耐受度也有差異。根據調查顯示,35至54歲的壯年族群最易察覺自身疼痛,但選擇忍痛的頻率也最高;而越年輕族群在疼痛發生時,越不願意告訴任何人;反觀55歲以上的老年族群,有疼痛狀況會傾向與家人朋友傾訴。
黃金1小時是最佳止痛時間
台北市藥師公會發言人、藥師王明媛說明,積極緩解疼痛看似簡單,卻不是人人都能做到。她引述美國心理學會(APA)慢性疼痛研究指出:「持續放任疼痛不管,將使中樞及周邊神經更加敏感,導致疼痛感增強,並增加罹患呼吸系統、心血管併發疾病的風險,更可能會演變為慢性疼痛,讓疼痛部位擴散與轉移。」
王明媛認為,不少人都是忍到受不了才尋求協助,不僅會對身體形成負向循環,更會大幅影響工作及生活品質得不償失,應培養良好「疼痛管理」觀念。
根據「台灣頭痛學會民眾衛教手冊」建議,「黃金1小時內」是最佳止痛時間。王明媛強調,適當用藥不僅可有效緩解偏頭痛,也能應用於肌肉痠痛、生理痛等日常身體疼痛,預防變成難治的慢性疼痛。
該疼痛調查亦發現,35至54歲的壯年族群相較其他族群,更會覺察自己的疼痛症狀,卻因身為家中經濟支柱,擔心「影響家庭財務狀況」而選擇忍痛;18至34歲年輕族群因責任心重、擔心影響學習及工作而忍痛;55至70歲的熟齡族群則因「擔心造成他人照護負擔」而選擇有痛不說。
此外,年紀越大,疼痛出現比例越高,高達97%民眾曾察覺自己有疼痛症狀。新北市藥師公會理事長許有杉表示,身體疼痛的發生與生活習慣、壓力相關,「若以45歲當成分水嶺,青壯年多因特定疾病、運動傷害而產生有原因的疼痛;而45歲後容易出現不明身體疼痛,主因與老化、身體機能衰退,以及慢性疾病、癌症有關。」
正確疼痛管理2大關鍵
究竟該如何做好疼痛管理?許有杉強調2大關鍵:首先是正視疼痛症狀,再來是正確用藥緩解症狀。他指出,家庭醫師和社區藥師是落實疼痛保健不可或缺的角色,民眾可先自行判斷疼痛程度,遵循「大病到醫院,小病到診所,小症狀到藥局」原則,主動諮詢專業醫藥人員協助。
針對止痛藥正確使用原則,許有杉說明,常見消炎止痛藥可分為口服止痛藥與外用止痛藥。他解釋:「即使空腹時遇疼痛狀況,也不須擔心無法服用止痛藥,可以諮詢專業藥師,選用含對於胃腸的刺激性較小、溫和不傷胃成分的止痛藥物,即可安心服用。」
常見2類止痛藥物主要用途為:
- 口服止痛藥:以緩解發燒、喉嚨痛、頭痛、牙痛、經痛為主。
- 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是最常見使用的解熱止痛藥,可退燒止痛,副作用不多,較不傷腸胃,約12小時就能代謝出體外。
- 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NSAIDs):可抑制體內的還氧化酶(COX),達到消炎止痛作用,但可能影響肝腎代謝功能,大部分為醫師處方用藥或指示用藥(OTC),以阿斯匹靈(Aspirin)、 布洛芬(Ibuprofen)成分最常見。
- 外用止痛藥:可有效緩解身體各部位的痠痛,如肌肉、關節和肩頸等局部疼痛,市售劑型有包括藥布、藥膏、凝膠和噴劑等。
許有杉建議,當民眾身體出現輕微疼痛症狀時,可善用社區藥局的初級用藥照護資源,向藥師請教用藥建議,了解正確的用藥知識;如果相同的疼痛頻繁出現或疼痛程度過於強烈,仍需及早向專業醫師尋求協助,找出病因,對症下藥。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