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妨有幾次說謊的經驗,你知道人們一天會說幾次謊嗎?德州女子大學(Texas Woman”s University)的心理學教授克里斯丁.哈特(Christian L. Hart)、德州心理學家德魯.柯提斯(Drew A. Curtis)於《為什麼他要說謊?》一書中,整理大量證據與案例,系統性解答謊言的定義、結構、出現的場域及各種面貌,帶領讀者一探謊言背後的幽微心理。以下為原書摘文:
大騙子的定義
對說謊進行充分定義後,我們現在來探討大騙子。我們將大騙子定義為那些扯出漫天大謊或經常性說謊的人。有些人甚至兩者兼具。我們的定義包含兩個要素。
首先,大騙子可被視為那些扯出漫天大謊的人。所謂的漫天大謊(big lies),指的是後果不堪設想,且可能引起重大影響的謊言,往往是災難性的影響。這個定義在某種程度上有些特殊,因為它取決於對謊言後果的主觀評估。
然而,大多數人都能輕易回想起那些因謊言導致嚴重問題的人。舉例來說,一位企業主發現合夥人多年來在公司利潤方面說了謊,那麼他肯定會把背叛他的人看作大騙子;一個被騙走畢生積蓄的人也會把加害者視為大騙子。
同樣地,一位政治領袖說出會造成嚴重後果的謊言,無疑會被他們的選民中許多人稱為大騙子。漫天扯謊的大騙子,是基於他們的謊言對他人所造成的影響,來進行主觀的定義,只是這些主觀的結果很難以科學方式計算。因此,我們並不使用科學指標,而是傾向於根據他們所獲得的惡名昭彰程度來鑑別這些大騙子。
第二種定義大騙子的方式與一個人說謊的頻率有關。我們可以將經常說謊的人定義為大騙子。這些大騙子似乎以可預測的頻率說謊,且遠遠超過一般人的不誠實程度。我們可以透過尋找那些最常說謊的人來辨識這些大騙子,不過我們必須找到一種方法衡量他們的說謊頻率。
說謊的測量方法
一名妙齡女子坐在一家咖啡廳裡,與她最親近的友人一邊享受咖啡,一邊愉快交談。她們談論工作、感情生活、煩惱和未來的計畫。她們分享、交心,這次聊得很愉快。交談結束時,年輕女子從包包中拿出一本日記。
她匆匆記下了一些關於她的朋友是誰,她們的談話內容,以及聊了多久的筆記。她寫下了她對朋友說了多少次謊,她說了哪些謊以及說謊的原因——這名女子參與了一項與說謊相關的大型心理研究,她同意在每次社交互動或對話後寫下詳細的筆記。
她會追蹤每次社交互動的細節,特別是與她說過的每個謊言的相關訊息。她下週會持續記錄下去,許多其他參與該研究的人也會這麼做。
這類型的日記研究(diary studies)是很常見的方法(DePaulo et al., 1996; George & Robb, 2008; Hancock et al., 2004),用來評估我們身邊說謊行為的廣泛程度。自我報告法(selfreport techniques)的一個明顯限制是,我們永遠無法得知日記紀錄的準確性和誠實度。
畢竟,為什麼研究人員相信一個說謊者會如實提供他們說謊的資訊呢?大多數研究欺騙的科學家在他們的分析和闡釋中都持謹慎態度,對於自我報告的誠實部分持保留態度。身為該領域的研究者,我們(作者)知道,當人們被要求自我報告時,他們通常會提供精確的回答,特別是透過我們在欺騙研究中使用的匿名調查類型。
舉例來說,當人們回完問卷上的問題,稍後在有測謊儀的情況下再去問同樣的問題,他們的答案往往相同(Brigham et al., 1974; Clark & Tifft, 1966);其他研究也評估了自我報告說謊的準確性(例如Halevy et al., 2014)。
在這些研究中,研究人員會問人們他們說謊的頻率。然後,在參與者不知情的情況下,研究人員設計了特定情境,可驗證參與者是否真的在遊戲中作弊和說謊。結果顯示,自認為慣性說謊者的人在遊戲中確實更常說謊。雖然我們無法絕對確定大家在問卷上是否誠實作答,但根據多項研究顯示,他們通常很誠實。
說謊的頻率?
彼得.羅斯(Pete Rose)數十年來主宰美國棒球界,他既是球員,又是辛辛那提紅人隊(Cincinnati Reds)的經理。他擁有空前最高的安打紀錄,3次贏得世界大賽,17次獲選進入全明星賽。然而,他卻藏有祕密。
1989年時,職棒大聯盟主席宣布,彼得.羅斯受到嚴重的指控,正在接受調查,稍後公布這些指控涉及職棒簽賭。彼得被控在職棒大聯盟比賽中簽賭,違反聯盟中最嚴重的規則之一。在接下來的十年中,彼得只要找到機會就否認職棒簽賭的事,他向記者、球迷、棒球裁判,以及願意相信的人聲稱自己的清白。
每次被問到相關指控時,也總是堅決表示從未在職棒大聯盟比賽上投注過。他的狂熱球迷相信他且支持他。終於在近15年的堅決否認之後,彼得坦承自己確實曾在比賽上投注(Rose, 2004)。然而,他也清楚地指出,自己從未在所屬的辛辛那提紅人隊的比賽上投注。彼得連續、定期、滔滔不絕地撒了多年的謊,沒人知道他到底說謊多少次,但無論如何,次數都相當可觀。
最後,許多棒球迷開始原諒彼得的欺騙行為,很多人認為應該原諒他的過錯,讓他進入棒球名人堂。然後,離他最初招認的3年後,彼得又再度坦承他確實曾在辛辛那提紅人隊的比賽上投過注。他的謊言堆積如山,這下又再高了一些。
如果想衡量人們說謊的頻率,我們終究得要詢問他們。有一些實驗室方法,研究人員將受試者帶到實驗室,讓他們進行遊戲或完成任務獲得報酬,再偷偷記錄有多少人為了得到更多錢而說謊(Ariely, 2012; Halevy et al., 2014)。
平均每天說2次謊
然而,人為設計的實驗室研究能讓我們知道多少現實世界中的說謊行為呢?要理解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的不誠實行為,我們就必須信任他們的自我報告。更確切來說,我們必須問他們有多常說謊。
回到我們在前面討論到的說謊日記研究,我們可以看一下這些研究的結果。在1990年代,兩項研究發現人們每天說一到兩個謊(DePaulo et al., 1996; Kashy & DePaulo, 1996)。更近期的一項日記研究發現,人們平均每天說1.6個謊言(Hancock et al., 2004)。
另一項研究發現,人們平均每天說一個以下的謊(George & Robb, 2008)。因此,在這些日記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人們平均每天說一到兩個謊言。根據這些研究,人們在百分之二十到三十三的對話中說謊(DePaulo et al., 1996; George & Robb, 2008; Hancock et al., 2004)。根據這些研究,我們將每天說1、2個謊視為平均基準。請記住,大騙子的說謊次數遠超過平均基準。
一些詢問美國人是否說過謊的全國調查中,也能讓人一探說謊的相關資訊。在1990年代初,即將成名的作家詹姆斯.派特森(James Patterson)當時還是一名廣告業務主管。他和另一位市場調查人員彼得.金(Peter Kim)進行了一項龐大的全國性研究,請成千上萬的人做了匿名問卷。其中一個主題是說謊。
他們發現,問卷中百分之九十一的美國人表示他們經常說謊;三分之二的人表示他們認為說謊沒有什麼問題,大多數人表示他們會對配偶、朋友和家人說謊。如果你覺得這就足以讓美國人顯露道德破產的一面,那麼思考一下以下事實:幾乎十分之一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很樂意為了幾百萬美元殺害陌生人(Patterson & Kim, 1991)。
《讀者文摘》(Reader’s Digest)的一項調查發現,百分之九十九的讀者承認說過謊或其他形式的不誠實行為(Kalish, 2004)。在另一項研究中,百分之九十六的人承認他們曾說謊逃避工作,絕大多數人表示他們從未被揭穿(Tomaszewski, 2021)。看來幾乎所有美國人都曾說過謊。
根據一項研究,絕大多數人表示願意對他人說謊(百分之八十四;Drouin et al., 2016),而另一項研究中,約五分之一的人表示他們每天都會說謊(J. E. Grant et al., 2019)。在其他研究中,不到一半的人表示他們當天就說過謊,但被問到一週以上的期間內是否說過謊時,這個數字上升到百分之九十二,3個月以上則上升到百分之九十九以上(Serota & Levine, 2015; Serota et al., 2010, 2021)。
在我們自己的研究中,我們發現人們平均每天會說1.4個謊, 與其他研究發現的情況非常相似(Hart et al., 2021; Serota et al., 2010; Verigin et al., 2019)。綜合來看,這些研究顯示大多數人會說謊,平均而言,他們每天似乎會說謊2次。
(本文摘自/為什麼他要說謊?心理學家教你看見謊言背後的真相、解析人類慣性說謊的原因/商周出版)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