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最大聲/蔡琪繗
如何引領視障朋友欣賞藝術呢?屏東縣政府舉辦「口述影像人才培訓工作坊」,20名來自不同領域的學員們在滯留島舞蹈團培訓下,利用8週的時間學習將「看見」的「說」出來,讓他們成為視障朋友的「眼睛」,即使看不見也能透過觸覺、聲音去體驗藝文活動。
縣府推動文化平權,希望打造共融藝術環境,先前文化處曾舉辦「管風琴共融工作坊」,邀請視障、亞斯伯格症、妥瑞氏症的孩童及屏東伯大尼之家的院童,經由視覺、聽覺、觸覺近距離體驗管風琴,今年首次辦理以視障為主的口述影像工作坊,提供多元機會,協助身障者接觸文化活動。
成果發表 (圖/屏東縣政府提供)
近日口述影像工作坊舉辦培訓成果展,特別安排用「非視覺」方式實際體驗滯留島舞蹈團的作品《In Factory》,除視障者外,所有來賓蒙上雙眼,由20名學員分組帶領如何感受藝術。
先是「觸覺導覽」,用身體感受舞蹈帶來的動態效果,例如觸摸「杵臼」,模擬舞者們跳舞時的身姿動作,或是乘坐簡易推車感受動力舞台的晃動,以及利用瑜珈球體會核心發力等。在動態後進行口述舞作賞析,「穿著青綠色衣服的男性舞者,雙腳佇立不動,身軀被其他舞者來回推拉如同杵臼般搖晃、繞圈…。」,原本看不見的舞蹈動作,在聆聽學員講述的內容中逐漸浮現在腦海,彷彿身臨其境,舞者在眼前活靈活現般的跳動著。
視障藝術家兼課堂講師許家峰說明,因為多數視障者比較少參與藝文活動,所以會在口述影像服務之前,帶領視障者做觸覺導覽,將舞作元素提拉出來,讓視障者有觸覺的延伸,當口述舞作說到「舞者們身姿如同杵臼般搖晃」,就能快速想像到觸摸杵在磨臼的動態感,幫助參與者更快融入舞作欣賞。
學員之一的魏子斌本身就是劇場工作者,他也分享,經歷過8週學習體會到,口述影像不只可以應用在視障朋友上面,不同的文本撰寫,甚至能達到老人、小孩等樂齡族群都能友善接觸藝術的新方式,是讓藝術更能融入大眾生活的一個好工具。
觸覺導覽 (圖/屏東縣政府提供)
籌辦這次工作坊的滯留島舞蹈團團長張忠安也相信這樣的方式,可以讓更多人輕鬆進入藝術領域,同時也激發藝術工作者與大眾之間更多的創意火花,創造出更豐富的藝文作品。
縣府文化處表示,為了讓第1屆學員們持續精進口述影像化能力,將會安排舞蹈文化活動,透過實際演練增廣學員們的口述影像化經驗,同時也能為屏東文化共融貢獻一份力。此外,未來除了口述影像化人才培訓計畫,將規劃安排文化共融課程,致力於打造文化共融與平權的社會環境,提升更加多元的文化參與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