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是不是屬於「運動咖」,你一定曾聽過運動的許多好處,包括減少身體慢性發炎,可以改善免疫力,甚至運動還是各式各樣疾病的解方之一。當面臨第二型糖尿病、失智症、心血管疾病、癌症等狀況時,醫師常常會說:「平時要多運動喔!運動會改善病情。」那這些好處究竟是怎麼來的?
講到運動,大家就會想到鍛鍊出肌肉,而雖然過去我們比較會認定肌肉的活動屬於神經控制的範疇,到了2000年附近研究者發現骨骼肌能會分泌「細胞激素interleukin-6」(IL-6)進入血流,進而改變身體機能,認為骨骼肌也屬於一種「內分泌器官」。
隨著發現愈來愈多相關的胜肽,我們現在把由肌肉纖維生產分泌的細胞激素統稱為「肌肉激素」(myokines),目前已知的肌肉激素大概已經有600多種。肌肉激素有的是在運動時協調能量供給,有些是促進肌肉繼續生長,有些功能還尚未釐清。
值得注意的是,肌肉激素不僅會影響肌肉本身,也可以透過內分泌訊息傳遞,用來與其他器官的對話,影響、改變其他器官的功能,因此在運動過後產生的肌肉激素,可以與腦部、脂肪組織、骨頭、肝臟、腸子、胰臟、皮膚等器官對話互動,帶來良善的改變。接下來,我們就來詳細地看看運動後,肌肉激素能對不同器官做出什麼改變。
我們常常會希望做運動能「燃脂」,確實運動後肌肉分泌的肌肉激素能影響脂肪的代謝,並促進脂肪分解,尤其是增加「內臟脂肪」的分解。這點非常重要,因為內臟脂肪愈多,與第二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失智、大腸癌、乳癌都有關。即使是體重正常,若屬於內臟脂肪過多的「偷肥族」,也一樣會承受較高的罹病風險。
另一項肌肉激素能辦到的事情是「促進脂肪組織褐變」,稍微解說一下。體內的脂肪組織有「貯存能量」的「白色脂肪」,也有「燃燒能量」 的「褐色脂肪」。所以,有的時候大家會把「褐色脂肪」稱為好脂肪,假使多把白色脂肪轉成類似褐色脂肪的米色脂肪,就能燃燒熱量,這也屬於肥胖治療的一種方式。
在動物實驗裡,運動造成肌肉生長後,可以產出肌肉激素來影響白色脂肪,促使白色脂肪轉化成米色脂肪,也就是把脂肪從「貯存能量」變成「產出能量」,可說是一個燃脂的概念。
肌肉對腦部的重要性
現代大家愈活愈久,當年歲增長,許多人最怕自己的腦袋愈來愈差,無法做出生活中的各種決策,甚至無法自理生活,那活著可就辛苦了。
過去就有許多研究告訴我們,運動可以讓頭腦清楚點,改善認知功能,以後比較不會失智。原來,運動時會刺激肌肉纖維釋放肌肉激素,促使大腦分泌愈多使神經細胞生長的蛋白因子BDNF,增加神經細胞形成突觸,同時還更能抵抗發炎因素對神經細胞的破壞。
整體來說,肌肉激素可以讓人減少壓力,並減少憂鬱、焦慮發作的機會,並下降一些食欲,增加海馬迴的體積,促進神經新生,增加腦部可塑性。
老化會帶來很多改變,其中最明顯的大概就是皮膚會失去光澤與彈性。想要逆齡,運動一定不能少。研究認為,多做一些鍛鍊肌耐力的運動後,肌肉產生的肌肉激素會增加皮膚細胞「粒線體」的數量,粒線體是細胞能量的來源,當粒線體數量增加,讓皮膚細胞擁有更多的能量,並較好的修復能力,可以減少皮膚結構的弱化,而帶來抗老的效果。想常保年輕的皮膚狀況,一定要做耐力型的運動。
為了保持運動時肌肉具有穩定的糖分供應,肌肉激素會影響肝臟的功能,讓肝臟持續製造葡萄糖。肌肉激素會刺激腸子分泌「腸泌素」,腸泌素也是一個內分泌因子,會影響許多器官,例如延緩胃排空、產生飽足感,因此就比較不會一直覺得很餓,很想吃東西。同時腸泌素也能促進胰臟分泌胰島素。這幾件事情對於體重和血糖的幫助,都是很有幫助的!
在我們生長發育的過程中,肌肉和骨頭本來就是息息相關的,幾乎有種唇亡齒寒的感覺。當肌肉長久不使用,肌肉萎縮,就會讓骨質疏鬆。因此運動後肌肉分泌的肌肉激素,不僅影響成骨作用,也會影響蝕骨作用,對於維持正常的骨質代謝是很重要的。
肌肉激素也能減少體內的慢性發炎反應,讓血管內皮較為健康。當血管內皮愈健全,就能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肌肉對抗癌的重要性
運動可以降低罹患肺癌、肝癌、大腸癌、直腸癌、乳癌、頭頸部癌症的風險。換句話說,運動可以預防台灣死亡率排名前5大的癌症呢!運動還可以降低食道癌、胃癌、膀胱癌、腎臟癌、血癌、及骨髓瘤等地發生機率,整體來說,目前已經確定運動能減少13種癌症的發生機率,更讓大家確定肌肉對抗癌的重要性。
那這些好處怎麼來的呢?從研究來看,運動後肌肉分泌的肌肉激素,可以降低身體的慢性發炎反應,並減緩腫瘤細胞的生長,都能因此降低了癌症的發生。
運動本身可以促使肌肉分泌肌肉激素,而這些肌肉激素的範疇很廣,功能也很多樣化,對認知、脂質和葡萄糖代謝、白色脂肪褐變、骨形成、內皮細胞功能、肥大、皮膚結構和腫瘤生長等都能帶來正面的影響。
(本文獲照護線上授權轉載,原文為:讓肌肉喚醒器官,功能UP,疾病OUT!)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