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成長發育過程中,爸媽常會聽到「執行功能」4個字,這代表孩子的認知程度和學習狀況,是否能夠良好地落實在行動上。《優活健康網》特邀復健科醫師、仁生復健科診所院長陳渝仁於專欄撰文解析,到底執行功能的強弱對孩子有何影響?孩子執行功能不佳又該怎麼辦?並提供家長能夠協助孩子的訓練方向。
柏柏不到1歲就會說話,2歲就能用完整句子表達自己的需求,柏柏媽媽一直覺得孩子的發展非常好,以後一定是資優生。但上大班之後,需要學習的事情變多,柏柏常遇到挫折就生氣想放棄,學習新知時好像都懂,卻沒辦法好好地表達出來,跟他討論事情時思緒總不知道飄到哪裡去,老師講的事情也常常忘東忘西⋯
讓柏柏媽媽擔心,他是不是過動或是自閉傾向,記得聽過柏柏的同學有被評估有「執行功能」問題,經過治療師訓練之後完全看不出來,於是柏柏媽媽決定去復健科門診評估,檢查看看柏柏是不是執行功能的問題。
執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是指一連串的認知運作過程,讓孩子可以依據不同的狀況,做出特定合宜的行為並且完成任務。執行功能對於孩子的社交能力、情緒管理、認知發展及學業表現等都有很重要的影響。
打個比方,執行功能就像機場的控制中心,調度航班起降順序,讓機場可以順利運作。執行功能這個控制中心,主要包括3大部門:
- 工作記憶:理解任務訊息,知道正確的順序及重點後執行。例如講完怎麼玩抽鬼牌後,孩子知道要先抽牌,再確認牌有沒有一對數字相同的卡片。
- 抑制雜訊:可分析環境訊息後選擇正確的刺激才行動。例如在親子館玩玩具時,兒童可否不被其他孩子或玩樂聲音拉走,穩定的玩玩具一段時間。
- 切換專注:執行必要任務時,孩子可否維持、並自由切換、或在不同任務間轉移注意力。例如在教室中抄寫黑板聯絡簿,當老師講話時切換成聽講模式。
除了以上3大部門,「執行功能」還有數個2級單位,包括:
- 規劃及順序性:例如連續性遊戲步驟、或家長交代的2項或以上的任務。
- 問題解決:在執行遊戲中、或與其他孩子發生問題時,藉由討論、修正計畫而達成目標。例如輪流遊戲中決定誰當第一、輸贏遊戲中為了贏而發展策略、模仿他人。
- 持續調整:藉由預先規劃、或審視執行經驗,修正計畫或策略而增進學習表現。例如投籃,第1次投不進,下次就修正力道、角度等增加投進的機率。
執行功能可視為高層次的認知功能,從出生後就逐漸發展,在孩子3~5歲時快速發展,是孩子自主有意識地對想法、情緒、行為的建構執行過程,因此對於學習能力及課業表現有很大的影響,是學前準備重要的一環。
若孩子的執行功能不佳,可能會有下列問題:
1. 行為控制
- 坐不住、衝動脫口而出,在不該說話時說話
- 打斷別人講話
- 想跟其他人玩但無法遵守遊戲規則
- 沒辦法專注在一件事,容易分心
- 無法快速轉換情境及適應規則轉變
2. 學習表現
- 忘記或搞錯老師的指令/回家作業
- 粗心犯不該犯的錯誤
- 不會做較長期的時間規劃,例如複習作業準備考試
- 閱讀完沒辦法用自己的話再敘述一次
- 寫作的邏輯性及完整度不佳
3. 自我控制
- 容易發脾氣
- 遇到挫折就自暴自棄或放棄
- 忘東忘西
為什麼孩子會執行功能不佳?
上述執行功能相關的能力,會隨孩子的能力發展、社會適應及家庭教育或遊戲經驗中習得。例如繪本共讀及問答可促進兒童主動思考及工作記憶發展、動靜態團體活動可訓練兒童注意力、抑制雜訊等能力。
但若孩子缺乏刺激及經驗,容易在進入複雜課程時,以及團體生活中跟不上團體進展,或是個人能力隨年齡增長而與他人有明顯差異。
此外,先天氣質不同也可能導致執行功能與他人有落差。例如:外向且活動量高的孩子,若缺乏足夠的戶外活動及靜態活動引導,則可能在繪本及團體生活中躁動、容易被其他刺激引走注意力分心。
內向且喜歡靜態的孩子,可能會因動態活動不足、缺乏互動或對他人的觀察,導致問題解決策略較差,而且因互動及戶外探索較少,可能會對新環境出現適應性不良而導致原先能力下降。
孩子執行功能不佳怎麼辦?
若孩子執行功能較差,建議由復健科兒童發展團隊的醫師及治療師共同評估,確定孩子狀況因先天氣質、環境刺激、活動量或體能等因素而導致執行功能較差,甚至學業能力不如預期。
值得開心的是,執行功能不是天生而固定的,可以透過訓練提升。找出執行功能不佳的原因後,可以透過遊戲和提示策略,訓練孩子的執行功能,包括工作記憶、反應抑制和變通能力等。
執行功能不佳很常見卻也容易被忽視,孩子會被貼上不專心、調皮、不乖等標籤。兒童發展團隊的醫師及治療師可以陪同孩子找出執行功能缺少的關鍵拼圖,透過居家訓練、遊戲學習、工作步驟細分等方式,一步步建構孩子的執行能力,讓未來的學業學習更順遂。
校稿:
仁生復健科診所 職能治療師 廖元均
仁生復健科診所 語言治療師 郭庭瑜
仁生復健科診所 物理治療師 林家安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