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素食餐廳「寶林茶室」信義A13店爆發嚴重食安問題,多名民眾食用炒粿條及香蘭葉飲料後,出現腹痛、腹瀉、噁心等身體不適,其中2名民眾併發器官衰竭不幸死亡,其餘重症個案多以肝、腎衰竭為表現,截至3月28日下午4時截稿前已累計17人受到影響,多曾出現噁心、腹瀉等中毒症狀,目前食藥署已定調為重大食物中毒事件。
經綜合討論,病患從出現症狀到嚴重肝腎衰竭,病程僅1週內非常快速,懷疑是極少見的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造成中毒的可能性極高。此次事件持續延燒,引起不少討論,究竟什麼是米酵菌酸?該如何避免食物中毒?《優活健康網》特採訪毒物專家及醫師,解答食物中毒自救方法。
米酵菌酸恐引發休克、器官衰竭
有哪些細菌可能引起食物中毒?多久會發作?北市聯醫中興院區整合醫學照護科主治醫師姜冠宇受訪時表示,常見李斯特菌、仙人掌桿菌(Bacillus cereus)、大腸桿菌、霍亂弧菌等微生物感染,都可能因食物保存不當、受汙染而引發中毒,但短時間內不太容易快速惡化致死,通常只要就醫打點滴或抗生素,病程在1~2週內就會逐漸好轉。
姜冠宇指出,此案病程惡化僅3~5天內,且嚴重致死,在食物中毒案例上相當少見,懷疑是米酵菌酸所導致,會破壞全身粒線體,導致人體細胞喪失能量的直接來源,造成猛爆性多重器官衰竭,尤以耗氧量最大的肝、腎首當其衝,在短時間內引發昏迷、休克,甚至死亡。
姜冠宇提到,「米酵菌酸經一般高溫烹調、清洗也無法消除,也因為是環境中的弱勢菌,作用完後就可能被免疫細胞吃掉,因此不一定能從糞便、殘餘食物上檢出。」但最終判定,還是要等待食藥署的實際檢驗結果。
米酵菌酸1.5毫克就致命
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李建璋也在臉書粉絲頁說明,米酵菌酸比起仙人掌桿菌毒性更猛爆,僅需1.5毫克的毒素就可能致命。以臨床上的潛伏期範圍來看,約為0.3~16小時會發病,有30~100%會在短時間內導致迅速死亡。因此,當重症、死亡案例越來越多,米酵菌酸的可能性就大幅增加。
李建璋補充,有關米酵菌酸的報告,在台灣還未發生過,自2018年來以中國發生的木耳(3起事件)和濕粄條(5起事件)為主,但由於在烹飪和食用的過程中,皆難以察覺到異味、顏色、口感和性質變化,不像一般腐敗的食物入口即知,所以很難提早察覺。
食物中毒如何自救?
食物中毒症狀有哪些?毒物專家、林口長庚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於受訪時指出,一般常見的食物中毒以急性腸胃炎為主,症狀包括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發燒等。如有慢性病、癌症、孕婦、老人、小孩等抵抗力不佳者,恐合併敗血症、器官衰竭而危及性命,一旦出現嚴重腹瀉、高燒、意識不清、尿液減少等症狀,應緊急送醫不要耽誤。
炎熱夏天是食物中毒發生的高峰季,顏宗海說,如果只是輕微食物中毒,症狀不算嚴重,可以先暫緩進食,以補充電解質及水分為主;若已經嚴重上吐下瀉到無法進食、意識不清或虛脫,最好盡快送醫打點滴或抗生素,病情通常在醫療處置後可逐漸自癒。
避免食物中毒,民眾如何自保?
顏宗海強調,針對外界猜測米酵菌酸是造成此次中毒的主因,尚待食藥署查驗結果,不排除有其他原因。但他強調,米酵菌酸是受到唐菖蒲伯克氏菌污染的呼吸毒素,存活溫度在攝氏26~37度中,高溫也殺不死,且容易存在於發酵的米製品中,無色、無味難以察覺。
而此次食藥署現場稽查寶林茶室,發現有食物殘渣及疑似蟑螂排泄物,顏宗海提醒,民眾外出用餐注意餐廳衛生狀況是否乾淨;外帶熟食應在1小時內盡快吃完,若沒有及時吃完,不應在室溫下放置超過2小時;重新加熱也應超過攝氏70度、經充分加熱後再食用。
民眾如有食品安全衛生問題或消費疑義,可電洽台北市民當家熱線:1999(外縣市民眾請撥02-27208889)轉7089。最新稽查結果,可至台北市政府衛生局網站查詢。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