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七坐八爬九發牙,十捏周歲獨站穩。」到底寶寶多大會走路?1歲過後還不會走路正常嗎?《優活健康網》特邀復健科醫師、仁生復健科診所院長陳渝仁於專欄撰文,他提醒爸媽,孩子從爬到學會走,的確是成長發育過程中極為重要的轉捩點,但也要留意有些原因,可能會導致孩子較慢學會走路。
旺旺1歲2個月了還不會走路,旺旺媽媽看比他小4個月的表妹,都開始跌跌撞撞學會走路了,旺旺還在爬,越想越擔心,在考慮要不要買學步車輔助。直到1歲3個月時,旺旺終於開始走路,但是走路時腳都開開,媽媽懷疑可能是因為沒有穿鞋子的緣故,因此決定到復健科門診,尋求醫師與治療師的評估,看看旺旺走路到底有沒有問題。
孩子踏出第1步是很讓人興奮的事。孩子從出生一步步成就新的任務:脖子挺直、翻身、獨立坐、爬行,逐漸的肌力跟協調度成熟到站立、行走,是相當不容易的過程。
一般來說,孩子的大動作發展時程大致如下:
- 6個月:獨立坐穩
- 6~9個月:爬行、匍匐前進
- 9~12個月:扶著東西站起來,並且沿著可以扶的東西探索環境
- 12個月後:不需要支撐站立,準備踏出人生獨立第1步
一般來說,孩子12個月大左右會開始走路,但有些孩子9個月就會走路,也有孩子遲至1歲半才會走路。並不是越早學會走路,就代表孩子的發展會特別好,也不是比較晚學會走路就比較糟,然而我們要注意的是,在哪些狀況下,較晚學會走路的孩子可能需要進一步評估處理介入。
哪些狀況要警覺孩子學走路問題?
若較慢開始走路的孩子合併有下述狀況,要提高警覺,建議至門診評估:
- 大動作發展延遲,包括坐爬等動作都就較慢出現。
- 肌肉力量較差或是張力過大,可能有腦性麻痺、肌肉失養症(muscular dystrophy)等狀況。
- 出生前後有特別狀況,例如新生兒黃疸、早產、腦出血、嚴重感染如腦膜炎等。
孩子的學步不是像通過終點線,一切就完美了。學習走路是一個過程,踏出第一步後還是可能會跌跌撞撞,以下是父母幫忙孩子學習走路的重點:
- 牽著孩子慢慢走。
- 一開始走路跌跌撞撞是正常的,但孩子習得新技能會想要探索環境到處走,記得關注孩子的安全。
- 讓孩子推著安全穩定、跟他高度相仿的東西前進。
- 避免使用學步車(螃蟹車)。第一是安全考量,學步車可能會讓孩子卡住、滑下樓梯或者碰觸到危險的東西,此外若是想讓還不太會走的孩子趕緊學習,學步車反而讓孩子用不當的方式踮腳施力,也剝奪孩子爬行訓練全身肌力及感覺統合的機會。
值得一提的是,開始學習走路之後,為了讓孩子相信自己的腳,還是要給孩子足夠的扶走時間。原則上,1個月後應該可以穩定放手走。
孩子學會走路之後呢?
孩子開始會走路之後,會有一段時間腳開開走路,或者甩手、手舉高走路,是為了維持平衡,肌力及協調度穩定之後,步態就會慢慢正常。學習走路有時跌倒是正常的,並不用使用特殊的防摔褲或是護膝,用了反而會影響孩子行走的本體感覺回饋,但若持續性走幾步就跌倒,建議就醫評估是否有神經肌肉的問題。
怎麼幫孩子挑雙適合的鞋?
孩子開始走路後,若都在室內行走,赤腳或穿有橡膠加強抓地的襪子即可,最建議的還是赤腳走路,讓孩子感受地面。若開始到室外活動,就需要挑雙適合孩子的鞋子作為保護,為孩子挑鞋的原則包括:
- 鞋子前端空間讓腳趾可以自由活動
- 最長的指頭跟鞋子之間要留有0.5吋(約1.3公分)
- 鞋跟不能太鬆
- 透氣性要好,因為孩子的腳很會流汗
- 孩子成長很快,直到3歲前,每1~3個月要檢查鞋子是否合腳
每個父母看到孩子踏出第1步都是無比興奮,而學習走路是一個過程,我們不刻意揠苗助長,讓孩子安全穩健的習得走路技能對孩子的發展最好。若擔心孩子太慢走路或是姿態問題,可以至復健科就診,由兒童發展團隊進一步評估。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每一步都美好也至關重要。
作者:陳渝仁 仁生復健科診所院長
校稿:仁生復健科診所 物理治療師 林家安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