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是不少人購物的必需品,不但緊急時可以替代現金使用,還有先享受消費後付款的優點,其實信用卡的概念是基於「網路效應」!美國知名私人風險投資公司合夥人安德魯.陳(Andrew Chen)於《網路效應》一書中,融入20年投資及營運經驗,將網路效應相關的大量知識與概念結構化,逐章說明如何開啟網路效應、擴大網路效應。以下為原書摘文:
如果你研究過具備網路效應的產品如何啟動、如何成長,那麼你會發現最常見的現象是,產品剛推出時往往是小規模,在單一城市、單一校園,或者是像Slack的案例先從個別公司的測試版開始。一旦建立起一個小型網路且真正開始運轉,才會逐步擴大,最終征服世界。
如果你能建立一個穩定的、吸引人的,並且能自給自足的原子網路,那麼你就大有機會再接著建立第2個,乃至10個、100個。不停地複製,最終就能建造一個跨越整個市場的巨大網路。
對於像Uber這樣線上線下並存的公司,從一個城市擴張到下個城市的做法,是正確的成長策略。但Tinder、臉書等產品是從緊密聯繫的大學社群發展而來,Slack則是在大公司裡的團隊逐個滲透開來,直到擴及全公司。在這章中,我將以上個世紀最重要的發明之一來說明原因。
信用卡的誕生
有個超棒的原子網路案例,不是來自科技產品,而是來自消費金融:1958年首張信用卡的發明。我頭一次聽到信用卡發明的故事,是在a16z專攻金融科技的同事艾力克斯.瑞貝爾(Alex Rambell)告訴我的。他在一篇文章中寫道:
信用卡和預付卡可能是世界上最有價值的網路,市值最少達1兆美元。一切,從加州小鎮弗雷斯諾(Fresno)1958年9月18日開始。
當時,已經有大來卡,可以賒帳,但沒有信用額度這樣的做法。對消費者來說,信用擴張只能詢問特定商家(例如西爾斯百貨),但過程繁瑣。如果要貸款,就得親自跑一趟銀行。
和電商一樣,信用卡具備網路效應:消費者和賣家聚在一塊,加上其他金融服務,成為一個多邊的網路。網路裡的每個人都受益,尤其是消費者,他們可以不必帶著現金去購物。賣家和銀行也很高興,因為這網路愈大,代表有愈多消費者跟商家可以接受信用卡,網路也就會愈好用。而這又會驅使更多消費者和買家使用信用卡。
美國銀行發明了信用卡,並且挑選了加州弗雷斯諾做為測試點。一開始,只聚焦在這個小城市。為什麼?我們選擇弗雷斯諾做為測試地點的原因是,這個城市人口25萬人,恰好是銀行認為可以讓信用卡成功的關鍵規模。此外,也因為45%弗雷斯諾的家庭、企業和美國銀行有生意往來。
為了將信用卡順利送到消費者手中,美國銀行負責這項專案的約瑟夫.威廉斯(Joseph Williams),成功執行了全世界首創、最大規模的信用卡郵寄工作。瑞貝爾接著描述:
9月18日,美國銀行把信用卡寄給6萬名弗雷斯諾居民。不必申請,信用卡就出現在居民的郵箱中,一開卡就能使用。商家的手續費是6%,而消費者可以拿到從300美元到500美元不等的即時信用額度。
同時對6萬人發送信用卡的舉動非常聰明,代表信用卡業務開展的頭一天,就擁有了6萬名卡友。這讓美國銀行可以迅速招攬到尚未加入信用卡計畫的店家,並且專注於發展快速的小商家,而非像西爾斯這樣的零售巨人。很快地,美國銀行簽下了超過300間商店。
3個月內,美國銀行把信用卡業務推廣到北邊的莫德斯托(Modesto)及南邊的貝克斯菲爾德(Bakersfield)。1年內,再擴展到舊金山、沙加緬度和洛杉磯。距離在弗雷斯諾寄出的第1 張信用卡,不過短短13個月,美國銀行已發出200萬張信用卡、簽下2萬間商家。
原子網路的概念在這個例子是顯而易見的。雖然美國銀行的服務遍及整個加州,但一開始他們並非選擇在全加州推出信用卡服務,反而聚焦在一個滲透率相當高的小鎮弗雷斯諾。更重要的是,他們專注於一個時刻,在同一天寄出了所有的信用卡,形成了引爆點,居民錢包裡有卡,隨時都可以使用。
郵寄出信用卡之後,美國銀行又開始聚焦在市中心的小商家,完成網路效應另一端的建構。美國銀行這些動作,成功打造了首個信用卡原子網路,啟動了有史以來最有價值的網路之一。
打造原子網路
不論是信用卡、多人玩家遊戲,或是商業協作軟體,原子網路指的是一個可以自給自足的最小網路規模。原子網路需要足夠的密度、穩定度,才能打破早期的反網路效應,自行成長。我以原子比喻,因為這是任何大網路基礎的最小單位。如果你可以打造出原子網路,接著就會有第2個,那麼你就能打造所有的網路。原子網路是這一切的基礎單位。
在Slack的案例中,原子網路非常小,門檻只需要一個你身邊的團隊、10人以下就夠了,足以讓使用者持續參與。相較之下,信用卡得在整個城市推動才能發揮作用。畢竟,需要零售商家和消費者都達到關鍵規模,才會有人使用信用卡。做為策略的一部分,選擇跟市中心商家簽約是有其意義的。
要建構原子網路需要各式各樣的工具。看看Slack 成功地推出,相同的原因在電商、社群網路、開發者平台也屢見不鮮。其中有許多是反直覺的:網路型產品應該以最簡單的產品形態推出,而非堆砌各種需求,以便簡單明瞭地向用戶傳遞價值主張。
首要目標是,打造一個微小的原子網路,以最小的規模存在,聚焦在打造使用者密度,先忽略市場規模。最後,執行啟動的態度必須是不計代價,即使它暫時無法規模化或無利可圖,為了獲得成長動力,先不用煩惱如何擴張。
在Slack及許多早期的網路型產品策略中,為了促成原子網路而採用一連串短期但有效的「成長駭客」(growth hacks)手段。在Slack 的例子中,他們在早期使用者所在的創業者社群有著超高人氣,並且以邀請制的模式推出產品。
其他著名的例子還有PayPal的5美元推薦金;Dropbox在駭客新聞中的短片讓許多人想要試用雲端儲存產品;又或者像Uber冰淇淋這樣的促銷,讓使用者可以透過App買到冰淇淋。在Uber早期,當地報紙和社群媒體都會爭相報導,加速了Uber的網路建構。這些成長駭客式的手段為建立初始的原子網路起了加速作用,開啟未來的成長。
一旦原子網路被建立,透過複製同樣的策略,很容易便能建立更多的網路。像Slack,早期使用者社群可能會經常使用它,成為團隊日常不可或缺的工具,逐漸在公司內自然成長,最終,整間公司成為付費用戶。重複整個流程,Slack的客戶群從新創公司逐步擴展到像IBM、《財星》500大企業。當Slack成功建立了高密度的網路來維持一個團隊的運作,最終就可以攻下企業客戶。
(本文摘自/網路效應:訂定機制、拉大規模、產生防禦,把成長路徑設計在商業模式的實際方法,引爆商機/天下雜誌)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