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暖暖包、熱水袋熱敷也會燙傷?皮膚科醫提醒,手腳冰冷的民眾,在冬季喜歡利用各種發熱產品,來常保身體溫暖,不過若未留意低熱的溫度,長時間下來可能發生「低溫燙傷」,而出現長水泡、皮膚受損的情況。《優活健康網》特選此篇,醫師教您如何正確使用電器,超過30分鐘就必須更換一次位置,才能避免在無意間導致的下肢低溫燙傷。
許多年長者或是手腳容易發冷的女性在家會使用電熱毯、電暖器、熱水袋,外出則在口袋、衣內放置暖暖包,抵禦寒風刺骨的冬季。持續散發出舒適低熱的溫度,讓使用者暖和凍僵的四肢,成功解除畏寒的警報,更有許多人喜歡在睡覺時使用,將電熱毯、熱水袋、暖暖包放進被窩中一同窩著,睡得更香甜。
不過,使用這類低溫發熱產品時要特別謹慎,不要覺得溫度不高而疏忽,反而更容易發生燙傷的情形。
低溫燙傷 下肢最常見
皮膚科醫師潘企岳表示,每到了冬天,臨床常碰到受低溫燙傷的患者,問診後會發現,有些人是因為睡覺時裹著暖暖包或電熱毯一同入眠,在無意識的狀況下,同一部位的皮膚長時間接觸低熱而引起燙傷。
除此之外,也有些人及年長者為了改善下肢冰冷的狀況,習慣將熱水袋或暖暖包放在小腿、腳部,或使用電暖器以提升下肢溫度,所以導致最容易發生低溫燙傷的部位,就是下肢包括大小腿及腳部;除了下肢,因下背痛長時間頻繁熱敷,也易導致網狀灼熱性紅斑的產生。
達6小時 就會低溫燙傷
一般來說,當蛋白質接觸到60℃以上的溫度就會發生變性,人體皮膚含有許多的蛋白質,一旦皮膚接觸低溫發熱的產品,當溫度提升到60℃以上,數分鐘後即會發生燙傷。
不過,人體的皮膚是很脆弱的,潘企岳提及,即使只有44℃,摸起來感覺溫溫的而已, 但只要同一部位連續接觸長達6小時,也會造成燙傷,隨著時間愈長,燙傷程度也會愈嚴重。
置之不理會釀水泡 2大族群要當心
燙傷初始,皮膚會開始泛紅、發熱,這是皮膚表皮層燙傷的表現;若仍沒有移除發熱原,持續接觸熱能,傷害將會延伸到真皮層而產生水泡。
潘企岳指出,年長者感覺遲鈍、皮膚薄,不容易感覺到痛,較容易發生燙傷,而末梢神經傳導遲緩患者,例如糖尿病患者的神經傳導功能較差,再加上血液循環不佳,對熱、對痛的感覺反應遲緩,使用保暖產品會增加燙傷的機率。
預防低溫燙傷 4大注意事項要記牢
若避免低溫燙傷,潘企岳提醒,發熱物不要直接接觸皮膚,像暖暖包應貼在衣服上方、電熱毯及熱水袋包上一條毛巾,隔絕皮膚與熱能的直接接觸,且不要長時間於同一部位使用,最好30分鐘就換位置;另外,睡覺時不要使用保眼產品,而若希望在睡覺時使用保暖產品,建議選購定時恆溫的商品,將危險性降至最低。
燙傷時用冷水敷20分鐘 出現水泡快就醫
發生低溫燙傷時怎麼辦?潘企岳說明,首先要移除保暖產品,並以冷水冷敷燙傷患處15~20分鐘,以快速降溫並減低熱能在皮膚上的時間;要特別注意的是,不要直接以冰塊冰敷患處,以免造成皮膚進一步的刺激與傷害,若想要使用冰塊,應用布巾包住,但最好的降溫方法仍是以冷水為佳。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已經出現水泡了,建議盡快送醫治療,經由醫師專業判斷是否需要抽取水泡內的液體,並給予口服藥及外用藥膏,以避免細菌感染及加速皮膚復原。
由於各種保暖發熱產品不是一下子就飆升溫度,很容易讓使用者掉以輕心,尤其是熟睡時不會即刻警覺到溫度過高,因此,不建議在睡眠時使用。潘企岳強調, 低溫燙傷即便有傷口也很少有疼痛的感覺,許多患者都是長達1~2週後,因同一部位長期接觸熱能,導致損害擴大、疼痛 感明顯,才警覺自己燙傷了,為避免低溫燙傷的危險性,還是應盡量小心使用這類產品。
延伸閱讀:
天冷騎機車怎麼穿才保暖? 手別插口袋!把握「3關鍵」不挨凍
氣溫暴跌!手腳冰冷泡湯取暖 「6種NG行為」做了會出事
(本文獲常春月刊授權轉載,原文為:使用熱水袋、暖暖包小心低溫燙傷! 皮膚科醫師列4大提醒…你用對了嗎?)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