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鬆症是沉默的疾病,不會有明顯的不舒服症狀,即使已經發生壓迫性骨折而出現慢性腰背疼痛時,一般人也多半只是吃止痛藥,鮮少願意去醫院就診。
然而,一旦發生骨鬆性骨折,不僅會造成手術困難,術後復原效果也不佳,甚至恐有長期失能或引發併發症的危機。如何知道是否為骨鬆高風險族群,可透過簡單的自我檢測,以預防日後骨折的發生。
5個居家簡單觀測法,幫你評估骨鬆高風險
彰化基督教醫院骨科主治醫師李翼安指出,臨床遇到骨鬆患者有高齡、體重較輕2大特點,包括停經後婦女、70歲以上男性、身體質量指數(BMI小於18.5),都屬於高風險骨鬆族群。他建議平日可靠下列幾種檢測方式自我評估:
- 身高比年輕時少了4公分以上。建議長輩最好半年追蹤一次身高變化。
- 停經後婦女自我檢測公式:(年齡-體重公斤數)X0.2。若大於2,骨鬆機率達6成以上。
- 70歲以上男性檢測公式:(0.3X體重公斤數)-(0.1X年齡)。若小於11,可能為骨鬆高風險族群。
- 臀部與後腳跟貼緊牆壁,眼睛自然往前看,若後腦杓與牆壁水平距離超過3公分(或3個指幅),可斷定有胸椎骨折。
- 自然站立,兩手平舉,肋骨下緣與骨盆上緣的距離若小於2公分(2指幅),可斷定有腰椎的壓迫性骨折。
「很多長輩很能忍痛。」李翼安醫師提醒,若發現家中長輩有上述任一症狀,務必要積極就醫進一步接受DXA骨密度檢測,以了解是否有骨鬆並接受治療。
骨鬆要長期控制,藥物與非藥物雙管齊下
目前骨鬆治療是採非藥物及藥物治療雙管齊下方式,骨鬆藥物可分為抗骨質流失類藥物及促進骨質生成類藥物,抗骨質流失類藥物包含單株抗體、雙磷酸鹽類藥物及選擇性的雌激素調節劑,皆為第一線治療使用。而針對極高骨折風險患者會建議以促進骨質生成的藥物為優先使用,包括副甲狀腺製劑,以及新的單株抗體藥物。
根據美國內分泌醫學會建議,極高骨折風險的患者,在接受一線骨鬆藥物治療後仍發生骨折、有多發性骨鬆性骨折、T值小於-3.0或更低,並有跌倒高風險或慢性疾病,強烈建議要優先使用促進骨質生成類藥物,當促進骨質生成類藥物療程結束再接續使用抗骨質流失的骨鬆藥物。
李翼安醫師指出,骨鬆治療必須長期對抗,不能因為骨折治療完成後就結束,任何藥物都要持續至少一年以上,停藥會讓骨鬆治療失效。而在進行藥物治療期間,也要持續補充足量的鈣質與維生素D,適量運動訓練平衡感等非藥物治療,以降低因跌倒骨折所造成的失能遺憾。
(圖/彰化基督教醫院骨科主治醫師 李翼安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