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喝茶好處多,不但可以去油解膩、抗發炎、延緩老化,但也要選對茶飲、喝對時間才有效。資深茶人、茶文化工作者Julia Lee於《不識茶滋味》一書中,分享茶的相關知識,包括茶的起源、茶具、泡茶方法等,透過一口口茶湯,帶領讀者去感受茶所帶來的一切美好。以下為原書摘文:
「置茶量」是關鍵
茶量過多,則茶湯苦澀;茶量不足,則茶湯寡淡無味。泡茶必須先瞭解壺或茶器的「容量」,再依照不同的茶品來決定「置茶量」。
我們先以球型烏龍茶來練習,舉例來說:如果120毫升的茶器(壺、杯),我會建議置入6克的茶葉(120/20=6),也就是將毫升數除以20,等於置茶量,這是一個基本公式,再依照個人口味予以增減,其他茶類亦可依此類推。只要依循這個基本公式,「置茶量」對了,就先成功一半了,如此要把茶泡壞就不容易了。
返台後的這些年來,看過不少泡茶多年的朋友,泡茶很隨興,並無定量,因此茶湯也是很不穩定,有時好喝,有時苦澀,如同月的圓缺,時好時壞。
泡茶時,如果善用一些簡單的輔具(一個量杯、一個小磅秤、一個計時沙漏),便可幫助自己演繹一杯完美的茶湯。先量一下茶具的容量(毫升數)、置茶量(克數),以沙漏作為輔助計時器。經過長時間的練習,累積到足夠的經驗值後,這些輔具是可以完全拋棄的。
試試看,找一段悠閒時光,為自己泡上一杯茶,將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或許你會從此愛上茶滋味。
注意茶葉發酵程度不同
選茶雖說是一門學問,但也非無跡可尋,在這裡先不談茶葉價格的高低,也不談茶葉的等級問題,而是從健康的角度出發。千年以來,中國人視茶為最好的養生飲品,那麼到底該怎麼選一款適合自己的茶,既可養身,又可得飲茶的樂趣,應該是多數人想知道的事吧!
陸羽《茶經》:「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清楚指出「茶性寒涼」,但透過製茶的加工過程,像是炒茶、焙火、發酵等,就能令性味有所改變,因而中和寒氣,因應不同製法而有不同功效。
若是長年飲用來源不明、不合時宜的茶葉,反而是百害而無一利了。茶葉因其帶有寒性,這也是茶葉為什麼能有消炎、解毒、滅菌的原因之一吧!有些人若茶喝太多會心悸、噁心、反胃、失眠,都是源自於茶葉中所含兒茶素(茶單寧)所致。
茶葉依發酵程度的不同,兒茶素(茶單寧)的含量也不同。發酵度越低的茶,兒茶素越高,越能起到消炎、解毒、滅菌、抗氧化、促進新陳代謝等益處,但同時也容易刺激腸胃、引起失眠、心悸等症狀,孕婦或體寒者不可不慎!
關於台灣茶的發酵度如下:
- 不發酵茶:龍井、碧螺春。
- 輕發酵茶:包種茶、高山茶,10%~25%。
- 中發酵茶:凍頂烏龍、鐵觀音,25%~45%。
- 重發酵茶:東方美人茶,60%~80%。
- 全發酵茶:紅烏龍、紅茶,90%~100%。
依照發酵程度的高低,適合品飲的時間也不同,早上喝茶,可以喝不發酵茶或輕發酵茶,下午則適合選擇中或重發酵茶,晚上則適合紅茶。選茶如同選伴侶,只有選對適合自己身體的茶才能感到身心舒適,才能越喝越健康,越喝越年輕!
(本文摘自/不識茶滋味/博思智庫)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