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呂重要 報導
農業部林業試驗所現正推廣增加經選育完成之樹種的造林面積並積極進行其各項碳匯能力測定,也和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臺中分署合作進行不同栽植密度之臺灣杉密植造林試驗,以發展提昇林地碳匯能力之育林新方法。
雖然森林碳匯年約吸收 21.5 百萬公噸CO2當量可抵減全國溫室氣體排送2億8,311.4萬公噸CO2當量之7.36%,農業部門仍設定於2040年增匯1,000萬公噸CO2當量,致力於達成2050年淨零之目標。但農業部門之碳匯專案推動具有成本高、需長時間累積、量體少、具多元外部效益之特點,而林業之碳匯更是其中之典型,森林碳匯之增加要如何進行呢?
農業部林業試驗所育林組鍾振德組長表示,目前國內人工林蓄積偏低,每公頃僅有132 m3,如果在造林初期即種植經過選育之苗木,再經以適當之造林撫育方法應可提高人工林之年生長量,該所目前已完成香杉、臺灣杉、櫸木、桉樹、相思樹等樹種之選育工作,未來推廣這些經選育之苗木進行造林,必可增加森林之碳匯能力。
另外該所育林組副研究員王巧萍博士認為,國內人工林之營造大都以22.5 m或23 m之栽植方試進行,此栽植距離並無科學數據表示是最佳之方法,而國外許多的研究報告顯示:種植密度會影響林分層級和林木層級的生物量積累;高密度的人工林可以在地下碳儲存(土壤和根部)方面提供更大的好處;且密植可抑制雜草之生長,減少刈草次數,故經由密植手段可在營林初期提昇森林之整體碳匯能力。
在農業部2023年「行政院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淨零排放」計畫之支持下,林業試驗執行「高碳匯造林樹種營林體系之建立」工作,已完成中低海拔香杉4個品系,櫸木1個品系;低海拔樹種桉樹6個品系,相思樹4個品系之篩選,這些不同品系之樹種正積極進行苗木之培育並推廣造林;另外結合密植之育林技術,規劃各樹種不同栽植密度之試驗,目前已與「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臺中分署」合作,在八仙山事業區118林班進行1×0.8 m、1×1.25 m、2×1.25 m、2×2.5 m等四種不同栽植密度之臺灣杉密植造林試驗,相信未來除了在碳匯能力之增加外,亦能提高國產材之產能,發揮森林更多之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