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楊艾庭/綜合報導
夏天可以穿短褲、冬天可以泡溫泉,對一般人尋常不過,不過中重度乾癬患者卻常常苦於身上的病灶,連高溫逼近四十度的夏天都得包緊緊,52歲的張先生更曾因「體無完膚」,全身抹藥之後得包上保鮮膜才敢上床睡覺,在治療20多年乾癬歷程中,直到用了生物製劑,皮膚迅速好轉,症狀幾乎達到清零,終於可以勇敢走入理髮廳,夏天也能穿著短袖短褲外出。
乾癬控制越好病人規律回診意願越強烈 醫病決策討論找出最好治療
今年臺灣皮膚科醫學會針對乾癬發布最新治療指引,以全身病灶能幾乎或完全「清零」為目標,讓嚴重病患能在健保給付4大類共9種生物製劑藥物上,取得最佳治療成果,也全面改善病人的生活品質。臺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長趙曉秋醫師表示,4大類生物製劑能協助有效減緩發炎反應,呼籲醫師協助乾癬病患改善病灶、嚴控復發機率,降低疾病帶來生活困擾。
臺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蔡呈芳教授表示,病人經常擔心紅斑再爆發,不小心誤信偏方卻徒勞無功,因此臨床會不斷與病人強調,具有科學證據的治療方式,才能長期妥善控制疾病,也希望醫病在充分溝通下,找出個人化乾癬治療方式。
乾癬病患約20至30%屬中重度 治療不如預期可嘗試生物製劑
臺北榮民總醫院皮膚部張雲亭教授表示,乾癬發病族群多在18至39歲與50至69歲兩個族群,男性病友是女性1.6倍,中重度患者佔整體20至30%。輕度乾癬能夠使用局部藥物與照光治療,中重度可利用全身性治療改善症狀,先會採用口服藥物與全身性照光治療,假使效果仍難達到預期,可以嘗試使用生物製劑,例如IL-17或IL-23抑制劑,達到病灶清零目標,減少因治療成效不如預期,增加共病。
新治療指引發布,追求PASI 90乾癬病灶清零
臺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暨發言人黃毓惠醫師表示,許多中重度病人因藥物效果不佳、藥物取得困難、或藥物副作用,就自行中斷治療,僅29%病人認為病灶可以幾乎清零,甚至高達70%病患不清楚PASI數值意義。瞭解乾癬程度可用兩種方式,體表面積(Body surface area, BSA)與乾癬面積暨嚴重度指數(Psoriasis Area and Severity Index, PASI),目前2023年醫學會提出最新乾癬治療指引,最佳治療目標建議要幾乎或完全清零(BSA<1 %或皮膚病灶改善90%以上或PASI<=1或IGA<=1)。皮膚病灶幾乎或完全清零之後,病人可以穿上短褲、短袖,也不用擔心去游泳、泡湯被別人指指點點。
4大類9種生物製劑健保已納入健保 鼓勵病友主動諮詢
張雲亭教授指出,乾癬常見症狀包含皮膚增厚、紅斑、病灶處脫屑等,臉部、耳朵後方、手肘、軀幹、膝蓋、手腳掌等部位。常見外用治療包含類固醇、維生素D類似物、A酸,口服藥物則有環孢黴素A、Methotrexat、口服A酸等,如果外用與口服用藥都無法達到預期效果,病人可以接受全身性照光治療,以及4大類9種生物製劑,包含TNF-α抑制劑、IL-23 抑制劑、IL-17 抑制劑、IL-12/23 抑制劑,阻止細胞產出細胞激素,壓制發炎反應,減少乾癬發病風險。
張雲亭教授提到,符合資格的初次治療病人,每6個月可申請一次健保給付,每次療程維持2年,用藥期滿若皮膚病灶復發達到50%以上,才能夠重新申請回復使用生物製劑,藉由生物製劑治療下,乾癬症狀能夠達成幾乎清零,90至100%病灶消除,如果發現一種生物製劑無效或有副作用,可以平行轉換使用第二種生物製劑,同樣能邁向設定的治療目標。
黃毓惠醫師也提醒病患,在臉書與相關社群網站,有不肖業者擅自使用許多皮膚科醫師照片與影片,附上成分不明宣稱有改善效果商品購買連結,部分乾癬病患花大錢購買相關產品卻效用不明外,嚴重恐怕引起身體傷害,呼籲乾癬病患不要任意購買來路不明藥物或商品,覺得治療成效不如預期,一定要主動提出讓醫師知道,藉由藥物調整與生活習慣改善,千萬不要上當受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