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理財在現今社會是非常重要的課題,不少人都會趁年輕時存錢、投資與規劃,以備年老時可以安然度過。《優活建康網》特選理財專家畢德歐夫所撰文章,分享年輕時投資理財最後悔的「5件事」,他表示「買出身可以窮,但不可以喪志」,如果每年收入能有效提升,在搭配儲蓄率雙管齊下,理財之路或許會順遂許多。
年輕時「投資5件事」最後悔?
年輕時做過什麼事對於投資理財的路途上是最為後悔的?遇過無數的讀者,常見的幾個項目分別為:
- 買了蠻好的車來開
- 出國旅遊頻率太高
- 買太多衣服跟鞋子
- 當初有一些頭期款卻挑老半天不滿意沒買房
- 相信別人報的明牌,跟了沒賺,指數漲不停,手上持股還在套
這10年來也收過無數來信(或來訊),太過複雜的案例就不花篇幅寫上,不過幾乎大多數人最後悔的事情就是這5項,想說也提供給全體專欄讀者參考,客觀上來說,每一個問題看起來是問題,卻也對某些人來說完全不是問題。
延伸閱讀:
他日夜拼命工作還債,竟把孩子未來賭進去?一名計程車司機的人生啟示
例如:有些人當業務,肯定要買車四處談生意,所以第一點就不是問題。又例如:當年就是完全沒有任何頭期款,薪水太少,生活開銷扣完後,哪有辦法?那第四點就不是問題。又像是:出國頻率太高?反正是家裡長輩出錢,哪有差?不去的話豈不是太可惜?第二點又不是問題了。
是的,這些個別的情況我們無法一一細細討論,我們單純討論的都是「家中沒辦法給予經濟協助」「不是高材生,剛開始就是領很普通的薪水」大致上就這樣的對象,一開始的設定很重,我們稱為「框定」,要不然討論到後來就很容易跑題。
網路上大多數人會吵得面紅耳赤,往往就是因為大家發表的看法都是對的,只是家庭背景差距過大,導致雞同鴨講。家庭理財的問題不單只是聊股票,其實不管是買保險、買房子、結婚後的生活開銷分配、幾個孩子、長輩的孝親費與醫療分配等等,這些都非常的重要,而且都是牽一髮動全身。
延伸愈讀:
年輕運將生二寶、沒後援,拼命撐家計⋯他從計程車司機身上看懂人生
60歲才驚覺存款不夠?
為什麼這麼多人到了60歲才驚覺身上存款不夠,要開始省吃儉用,過得很儉約的生活?因為年輕時的曝險不足,說白話一點:「在可以扛風險的年紀,卻沒有去扛該扛的風險。」到了60歲的時候,自然也不太敢去做什麼配置,只能好好省吃儉用,甚至省過頭,連身體健康都省掉了。
那有人說:「如果60歲再去好好買股票,這樣70歲不也會有錢嗎?」不對,這邊只是「理論」,實務上很難執行,因為我們人會老,健康也容易出狀況,心理的問題不亞於生理,「很沒有安全感」會是這階段的重大問題。
要60歲以上的年長者拿著這幾百萬的老本,去買股票,帳面虧損就足以睡不著覺,而且家族聚會時,可能還會碎碎念,讓整體的和樂感下滑許多。並不是說70歲一定會去天堂,也可能是80歲,因此年輕時如果有做好足夠量的投資部位,基本上到了70歲一定是財富滿盈。
也因此可以常常看到大都市中有很多30幾歲的年輕人,為什麼可以買數千萬的房子,甚至還開好車,主要就是他們的長輩真的可以幫忙出500萬或1000萬,只要常接觸代書或仲介就會親眼看到並且被震撼,其實這早已司空見慣。
出身可以窮,但不可以喪志
我們出身可以窮,但不可以喪志。因為我們要比的從來不是那些富二代與三代的家庭,台灣經濟繁榮發展已久,這是很正常的事,當初也曾以為「用薪水」來看週遭朋友同事購買能力具備與否,後來到了大城市才驚覺薪水僅是這社會財富的「一小塊」,大多數還是仰賴世代傳承的財富,以及早年的投資,經過時間的累積後,又產生了新的一大塊財富給下一代。
這才是目前我們身處的資本主義運作方式。有人說:「這樣聽起來,薪水根本不重要?」這邊誤會大了,我們的年所得當然重要,尤其對於沒有富爸媽的我們來說,要啟動這個資本機器的第一個開關,就是薪水。如果每年收入能有效提升,儲蓄率再加油一點,雙管齊下,那開啟第一步後,自然後面就順利許多。
(本文獲畢德歐夫授權轉載,原文為:年輕時做過什麼事對於投資理財的路途上是最為後悔的?)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