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瑩輝 台東報導
讓美感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楊鵲彬是臺東縣立新生國民中學的視覺藝術教師兼總務主任,24年來,喜歡嘗試創新的他,在教育工作中將創意融入美術課程,讓孩子們認識生活中的美。他用設計專業讓美感融入校園環境工程,用簡單的方式讓藝術教育變得貼近生活,於111年獲教育部師鐸獎的肯定。
在雲林斗六長大、技職體系出身的他,高職讀的是機械科,喜歡設計與機構,大學就讀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楊鵲彬老師畢業後,先在臺北的平面設計公司擔任設計師,接觸到1995ICSID世界設計大會視覺執行,之後進入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期間同時修讀教育學程,由此從設計師轉變為教師的道路。
楊鵲彬老師從小就對繪畫有濃厚的興趣,但在斗六地區的成長環境,早期並沒有太多的美術專業培養機會。後來進入工業設計領域,是出於對藝術與設計創作的興趣。楊鵲彬說,工業設計的培訓過程結合了工程技術和美學素養,而技職體系的紮實訓練正好能夠結合這兩者。
「當美術老師,能夠將自己的興趣融入教學工作,不僅可以投入,又能嘗試新的事物,並將自己的專業帶入校園的各個方面,是最幸福的事。」楊鵲彬老師說,他將美感教育從純美術創作素描、水彩,運用新的視覺藝術和平面設計等元素引入教育中,更與現在的應用和生活結合,讓美感教育與設計的影響力變得更強大。
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畢業後,楊鵲彬就到臺東新生國中任教,一轉眼已24年。他在新生國中的美術班與普通班推動了許多創新課程,並且強調課程的在地性與人文,讓學生在創作中展現臺東的特色。
在美術班的課程中,楊鵲彬推動創意教學,利用主題式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接觸不同的美術媒材,呈現出多樣化的作品。他相信學生創作的過程比作品本身更重要,並且注重觀察孩子創作的過程和投入程度。
此外,在有些孩子或是美術教育現場資源缺乏時,他也會教導如何讓孩子運用手邊的素材進行創作,「鉛筆盒有甚麼就能創作出作品。」讓每個孩子都能發揮獨特的創作,不只是追求一致性。
楊鵲彬表示,臺東新生國中的藝文環境與團隊非常完善,學校的管樂隊有35年歷史,還有音樂班管弦樂團、直笛團和合唱團,除了音樂教育,也有美術班,新生國中的藝文教育不僅在專業班級中發展,在普通班級中也全面推廣。新生國中是教育部第二屆藝術教育貢獻獎團體組獲獎學校,楊鵲彬老師研發的美感教育教材更是教育部美感教育經典教案。
「儘管身處臺東,但我們的團隊和學生們,在藝術教育與學習上非常的投入。」楊鵲彬說,臺東新生國中在學生音樂比賽中同時有多個團隊參賽、表現出色,不僅在臺東獲得第一名,還可以與西部地區的學校競爭,甚至在南區比賽中取得優異成績,這證明了他們在藝術領域的實力,也給孩子正向挑戰的思考。
楊鵲彬一開始擔任科任老師時,總想著如何引起學生對美術與設計的興趣;到了當組長時,就想著讓孩子走得出臺東還能喜歡臺東,於是他和臺東女中的教師合作,規劃臺東采風寫生活動,如今已是新生國中美術班的常態活動;而在當輔導主任時,則帶領團隊從資賦優異、藝術才能、身心障礙、性別平等、生涯發展等角度,全面建構溫暖接納的校園;當總務主任時更是發揮所長,結合自身的工學院與設計師背景,以校園為設計場域,將設計所學充分應用,在有限資源條件讓校園變得更美、更不一樣。
不論是在教師或行政的角色,楊鵲彬都融入自己的設計專業背景,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元的美術課程。他相信美感教育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非常重要,不僅可以培養他們的創造力和藝術才能,還可以提升他們的觀察能力和美學素養。「能夠將專業知識融入教學和業務中,對我來說是一種肯定,期望持續建立團隊和體系,將美術教育的專業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