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薪水多少才夠?月薪6萬可以買房子、養小孩嗎?常聽到身邊朋友或家人抱怨生活好苦,但明明薪水已經是剛出社會的2~3倍,甚至更高,卻還是羨慕別人有房有車、靠爸媽養,到底1個月生活要花多少錢才夠?《優活健康網》特選理財作家畢德歐夫所撰此文,點出愛跟較之前,該先認清現實面「這2問題」,否則人比人只會氣死人,還讓自己迷失了目標。
偶爾會看到一些新聞討論串,類似:「今年剛滿30歲,薪水有6萬,結果聽到比自己收入低的同事說可以直接繼承家裡房子,想想真沮喪。」又或者「這年頭年收有70萬,是不是真的也沒辦法過多好的生活?」再不然就是「一個爸爸月入10萬,可是一家如果生2個孩子,太太沒工作,是不是也沒辦法在台北養一家人?」
其實這類問題的「問題所在」就是忽略了其他重要的變因,其中第1個就是原生家庭的條件,第2個問題就是「跟不同位階的人對比,所以感到痛苦或氣餒」。
為什麼「月薪6萬」還是過不好?
試想,台灣經濟發展繁榮也超過50年了,並不是光復時期,百廢待舉的那個狀況,每家每戶自然多多少少也會積累一點資產,不一定是定存、活存,更可能是房產、保險金、金飾、金塊,有的則是農田、股票等等。
因此若單純論月薪有多少萬,為什麼不能過得比自己同事還要好?這就很無厘頭了,試想如果家中有一間自住房,加上以前的人痛恨房貸利息,幾乎都會很快還光,為了孩子,在原本住家附近再買一間的案例,這應該是非常多,相信讀者們應該周圍都有這樣的同事或朋友。
那麼,這家庭的孩子長大出社會,沒有房租這項大開銷,甚至不需要靠自己買房(除非小夫妻不願跟上一代住很近),那是不是就直接省去了大量的開支?這種就是現在台灣最常見的模式。
另外則是跟家人一起擠在同一個屋簷下,這種算是中產階級家庭的另一種常見狀況,除了家中有公婆外,還有小叔、還沒結婚的小姑等等,這些老公的手足們,假如配偶不介意,那倒還算和氣,如果介意(通常都是介意),後續問題又很多了。想搬出來,卻又沒錢搬出來,自然就不快樂,心情也不美麗了。
但很多人的確會選擇麵包,也就是暫時沒有隱私就算了,這樣薪水重要嗎?他們這對小夫妻如果願意跟公婆住,由於願意這樣的犧牲,那也是可以省下大筆住房開銷,那就可以用較低的薪水存到比較多的存款,因此這個年代單用薪水去做比較,其實失真了,甚至可說是非常嚴重的失真。
再舉一個常見的例子,小夫妻沒辦法跟原生家庭的父母住,因為空間不夠用,而且女生也不想跟公婆,這是最常見的,先出去租房好了,但生了孩子總要有車,這是大多數人買車的第2個強烈動機(第1個動機是落在剛出社會不久,男生想把妹的時候)。
那買車要錢,貸款的話也要養車費用,於是回家跟爸媽拿鑰匙,就開家裡的車,甚至到最後用的人根本就是這對新人家庭,上一代反而越來越少開,或者根本也沒得開,但是每當車子要繳燃料稅、牌照稅時,當爸媽的會繳;車子沒油的時候,當爸媽的會去加;偶爾被照相的罰單,當爸媽的會去繳費,諸如此類的,於是這對夫妻倒也是度過了這段艱難的時期。
所謂的「原生家庭資源」,並不侷限於單純的「父母給予金錢」,像是以上這幾個常見案例,都勝過職場上同事彼此的薪資差異,差個3千、5千還是5千,還真不是太重要,但因為不用付款就有房子住以及有車子開,甚至幫忙帶小孩,這影響就十分巨大,於是就產生了心裡的不平衡感。
這些30幾歲出頭的年輕人們,覺得為什麼自己明明有6萬,明明已經超過社會的中位數薪資了,卻好像過得還是很辛苦?答案到此也就不攻自破了。
因為現實社會中,很多可以生2個或3個孩子,但明明夫妻看起來工作似乎「很普通」,那背後原因正是原生家庭的幫助,只是大家畢竟社交上的禮貌,都不會多過問什麼,那既然如此,我們又何必沮喪?
都市生活開銷1個月要花多少?
人要跟過去的自己比,是否有每個月都進步一點,這樣就夠了,或者每一年都進步一點,這真的很重要,很多書都有提到這類觀念,甚至說一天比一天進步一咪咪,那多年的歲月累積下來就很驚人,很有道理,只是也太理想化,畢竟每天都進步真的有點難,所以我們放寬些,改為一個月進步一點,可能就合理多了。
學習把視野看廣一些,因為以前學校生活的教育都沒教這些,於是很多大學畢業生對這類家庭財務觀念很薄弱,家中如果也沒能力教育的,自然會對這些事情很陌生。
我曾同樣向年輕人與中年人的讀者群眾們,問過下列這一題:
「就以住台北市來說,一家四口完全沒有家人幫助下,例如車子家人幫忙出保養費、油錢、繳紅單,又例如房貸、頭期款、孩子的教育費阿公阿嬤無法幫,那這個四口之家,靠自己繳房租、繳車貸、養車、養兩個孩子,這樣一個月還算過得去的生活開銷是多少?」
年輕人場子的講座,往往提出的數字落在6~8萬不等,而中年人由於許多都已經當爸媽,出社會也較久了,四口之家的開銷落在哪邊,就回答精準許多。這邊就先賣個關子給讀者們去思考,至於像是台中、高雄,也許這數字會打一點折扣,不過也不會低到太誇張,尤其是台中,消費越來越貴,速度驚人。
「畢大,那新竹竹北一帶呢?你忘了說」那邊我們就先不談了,竹科的高薪族這3年數量快速成長下,早已把有限的生活資源都搶爆了,想了想,應該一家四口的開支跟台北差不了多少。總之一代接著一代,這個世代累積的觀念如果不趁早體認,那未來還是會繼續辛苦下去。
靠「紅包錢」存到第一桶金 算白手起家嗎
分享好友P曾說過的一個真實故事:
「什麼叫做白手起家?什麼是第一桶金?我剛出社會就有100萬了,因為小時候的紅包壓歲錢,這當然是我自己的,這沒錯吧!出社會湊一湊紅包錢就已經有100多萬了,我們那群朋友更多是出社會靠自己出頭期款買房,他們是有錢人,但的確也靠自己買房,存紅包壓歲錢你覺得算不算靠自己?」
我想了許久,回答:「嗯,這好像很難定義。」「小時候存到大的紅包錢就有200萬的同學好幾個,他們出社會住家裡、吃家裡,然後工作5年內買房,這很OK呀,那你總不能說人家出生在有錢家庭,就說人家是靠爸吧,那也太不公平了,人家確實是用壓歲錢跟出社會5年存下的錢買房子,只是這個起跑點就離中下層的小孩很多了。」
好友P是個好好先生,除了沒架子還相當誠懇的描述他們朋友圈的狀況,我們一群朋友也聽得相當入神,津津有味。「說實在,比較好奇的是為什麼你們那群朋友會有這麼多紅包錢,我小時候收到都是600或1,000元而已,一個新年下來頂多就是5,000,到底誰會包這麼多錢給你們?」
充滿疑惑的我決定好好追問這題,P繼續笑笑說著:「唉唷,那些叔叔伯伯阿姨們,有錢人愛面子愛得要死,如果今年包1萬,看到別人包1萬6,整個丟臉丟爆,於是隔年就拚了,2萬,甚至2萬6,這些大人這樣包,我樂得開心,好啊好啊!多包一點。」
「所以一個農曆年下來,我們這群朋友幾乎都是人人數萬,有的會到十幾萬都有,那從小到大都有好好存在銀行,是不是百萬就有了,我也靠自己存到第一桶金,你總不能否定我吧?」
以前聽到這些事情會感到情緒的起伏,後來早已沒有這些情緒,因為每個人的機運不同,況且要比也比不完,要跟同位階的同學、朋友做比較,那才有意義,要不然跨階的結果就會很累,甚至讓自己的元氣不斷下滑,最終放棄了自己原有目標。
(本文獲畢德歐夫授權轉載,原文為此篇)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