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房網News記者戴鈺純/綜合報導
最近國外房市風暴來襲!從中國碧桂園陷入危機,上半年虧人民幣489億、李嘉誠長江實業折價拋售,再到越南房市「血流成河」等慘況連環發生,更多人擔心的是,台灣是否將淪為下一個遭殃之地?
面對一連串房市警訊,台灣不僅衝擊不大,房價仍頻頻上漲,消基會董事暨房委會委員張欣民分析,至今台灣房地產已經價漲量縮一段時間,從過往歷史及經驗嚴格審視下來,全都是因為有3大力量在支撐著。
一、業者賺得盆滿缽滿口袋深
雖然一路以來有央行的選擇性信用管制,但在史上低利率及資金潮的推波之下,近3年來檯面上的建築業者以及相關產業,幾乎都是賺得盆滿缽滿,可以說在財務面都是非常「粗勇的」,所以連業界大老一直擔心的倒閉潮、爛尾樓,也都只是零零星星的在市場上出現。因此,若建商手上的房子都能順銷,也沒有財務上的壓力,建商就不會有賤價拋售的必要。
二、央行及早資金控管
早在2020年底,央行一馬當先就祭出第一波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而接續5波信用管制,配合5波升息,及早將國內資金有效控管,才沒有重蹈前一波房市泡沫化的覆轍。
三、沒有產生價格破壞效應
房屋市場上會有便宜房子產生,除了建商「轉現金」的壓力造成之外,另一關鍵力量來自於市場投資客的價格破壞。房市投資客往往都是採高槓桿的操作模式,一旦資金周轉不過來,就必須斷尾求生,以破盤之姿在市場上拋售物件,有一定數量的價格破壞效應產生,購屋人才有機會撿到真正便宜的房子。
張欣民進一步分析,這波房市大多頭反轉期,最有機會產生有感價格破壞效應,是在平均地權條例禁止預售屋轉售的關鍵時刻,但因為不溯及既往,因此讓投機客可以好整以暇的慢慢出貨,甚至還可以獲利下車。這也是無殼蝸牛們等不到破盤房子的原因之一。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