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新聞-陶木容
這個禮拜在幾個性平教育的第一現場,有一些觀察。
台灣很小,性平教育的師資在近十幾年養成速度及人數比全國負成長的出生率要多很多,這些師資有來自原本教育體系內的現任老師,在公暇之餘經培訓後而成,有全國性別研究所及亞洲唯一性學所訓練出來的性平教育種子講師,照這個現況,如果各地方政府有心,上令下達,很容易有系統地在各鄉鎮落實性教育,各地方政府的性平教育委員會網站上可以查到每年舉辦的性平講座、宣導都符合法定的時數,然而性平教育的內容卻仍嫌窄化,對孩子仍是以身體界線、男女身體的不同、如何防範性騷擾、性侵,以及青春期的身心理發展為主;對於成人的性平(性)教育多是以如何把以上訊息帶回家教育孩子,或是在校老師如何傳授給學生,但卻忽略了最需要性平教育的是本身性教育不完整,或是嚴重匱乏的大人(包括家長和老師,以及可能成為家長的任何人)。
道理很簡單,教育往往是利用複製的方式在傳承,大人觀念不好,教出來的一定不會好,在性平教育中有一個很基本的思考是性別迷思。我們都知道現在講多元性別平等,不再侷限傳統的女、男平等,那麼平等是什麼?沒有一條法律可以明確的為平等下定義,然,綜合多元性別平等教育法及性別平等工作法、甚至是1979年聯合國通過「消除對婦女一切歧視公約(CEDAW)」(我國政府亦將此公約內容納入政策),簡而言之可以為性別平等做一個簡單定義:任何人不因其生理性別、性傾向、性別特質或性別認同等不同,而受到差別待遇。不同性別者在政治、經濟、社會和家庭中應受到平等對待,而不應因性別不同而歧視某一方。
這些文字大家都看得懂,然而,當你看到一個八尺大漢穿著一件洋裝裙,你會怎麼想?當你看到一名著褲裝或是衣裙的”女性”,在不影響其隱私範圍內,將腿張開開,像我們印象中男性會做的豪邁姿態時,你會怎麼想?之所以舉這兩個例子是要透過最直覺的視覺來檢視我們內在多元性別平等光譜的位置。
你是不是還在生活上常常會有因為自己或他人是某個性別所以有不能做或必須做的事情?你是不是也會把這樣觀念傳遞給你的孩子或是周圍的親友?這些因為人類社會道德文化、風俗習慣而並非自然演化的對性別角色期待和規範,是維繫(或控制)人們在一定秩序、軌道內所必須的手段,並不符合真正的性平發展,但過去我們會以為那是天經地義的道理,這些就是所謂的性別迷思和框架。
大人活在迷思中繼續於生活裡教育下一代,那麼性平教育依然只能停留在身體的性徵、身體界線、青春期的男女大不同、性騷擾、性侵、霸凌…..。我們依然會在媒體上看到挺著大胸部、穿著馬甲的女性出現在手遊廣告,依然會看到家人團聚時,母親捧著剛煮好的菜端上飯桌…..,這些小細節,透過習俗、文化、媒體依舊大量傳遞著,成為落實性平教育的屏蔽高牆,而也正是這些不敏感的差異,使得某些歧視依然存在,歧視而後則會形成某些不同形式的霸凌。
打破性別迷思是邁向性平的第一階段(沒有打破,如何平等?),當我在教育現場,面對八十多位認真聽講的家長娓娓道來這些在性平教育中無法被忽略的內涵時,多數的家長反應這是他們第一次聽到。我猜,家長很難得參與性平講座,即使參加也多半停留在上文中我所陳述的基本性平內容。家庭永遠是性平教育(包括性教育)的第一線,性平教育是一個觀念、是價值觀的延伸,而父母或是照顧者是首要傳遞價值觀給孩子的人,性平教育不是像學習國文、數學或是樂器、繪畫等術科只要時間一到交給老師就沒家長的事了,在我看來,性平教育的種子應該是落在每個家庭裡,家長們才是最需要積極吸收性平知識的學習者呢!
(圖說):性別角色的社會期待從小就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商人設計嬰兒奶嘴的顏色和不同性別的玩具以滿足父母的需求(並非嬰兒的需求),西班牙政府今(2023)年初開始規範實施,幼兒玩具廣告嚴禁有性別刻板印象,也就是不能暗示男生玩什麼,女生玩什麼,甚至也不能出現男女生刻板的性別特質文宣等,此為歐洲首例。
作者:陶木容(榮榕)
資歷:
國際專業催眠療癒師聯合總會(IAHH)理事
美國催眠醫師考試局(ACHE)催眠療癒師
美國NGH認證催眠講師
晴媛性醫學中心催眠師
中國二級心理諮詢師
性教育講師
22年廣播節目主持人
FB粉絲專頁:木容的身.性.靈驛想空間-喚醒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