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大腦就跟其他的運算工具一樣會有錯誤與極限,其中產生的「錯誤時間感」會讓人錯估金錢的價值,以致有人容易刷爆信用卡⋯心理學教授、大腦研究所研究員於《大腦有問題?!》一書中,分享實際案例,探討人類大腦的驚人能力、瑕疵與極限。以下為原書摘文:
經濟學中的時間折價
在「馬上拿到100元美金」與「1個月後拿120元美金」二個選項中,你會選擇哪一個呢?等1個月就能多拿20美元是非常好的獲利,因此一般經濟學家會認為合理的決定就是選擇1個月後拿120元。然而多數人的選項卻是現在就拿100元美金。傾向於馬上獲利的想法稱做時間折價(temporal discounting),這是指:一項潛在報酬讓人感受到的價值會隨時間而減少。
因此當我們需要權衡現況與未來時,確實常會做出不理性的決定。也許我們的真實生活也像上述例子那麼刻意,總是不斷地得在短期與長期效益間權衡利弊得失,並做出真正的決定。我應在今天買1部新電視,然後在接下來的6個月分期付款嗎?或是等我手頭上的錢夠了再買?我應該買下這部便宜的汽油車,還是那台長期來看較環保也更省油的昂貴油電車呢?
對人類的祖先而言,生命既短暫又難以預測。比起憂心數個月或數年後才會發生的事,面對找尋食物與存活下來的立即挑戰才是值得優先考量之事。如果有任何理由讓你相信自己活不過1個月,或是提出100元及120元選項者不值得信任,那麼最合理的決定就是馬上拿到100元現金。
同樣地,如果你現在破產了,又有小孩嗷嗷待哺,為了多20塊而多等1個月也非明智之舉。願意接受未來有更大報酬的先決條件,不只是我相信自己那時還活著,還包括提供選項者能給我某種程度的保障,確定我在未來一定會拿到那筆金額較高的款項。在人類演化的大部分過程中,這種情況不太多見。
延伸閱讀:
下班一直想著「未完成的工作」無法放鬆?醫教你「1招」清空大腦
因為人類神經系統大部分是從哺乳動物祖先那兒遺傳而來,所以其他動物對於不同時間點的選項會採取什麼行為,也值得我們去探討一下。牠們的作法其實不太明智。絨猴與金絲猴經過訓練,可在「馬上拿到2顆棉花糖」或是「一段時間後拿到6個棉花糖」間做選擇。
那麼猴子究竟願意花費多長的時間等待另外4顆棉花糖呢?處於5歲衝動年紀的猴子,若可以為了多拿一顆棉花糖等上數分鐘,就算得上是位道行高深的和尚了。金絲猴平均只等了8秒鐘。換句話說,如果要等10秒鐘,牠們通常就會去拿那份量較少但馬上可以取用的食物,但如果等待時間只有6秒,牠們通常就會忍一下。
絨猴的耐心多一點,為了多些食物,牠們平均可以等到14秒。研究動物短期與長期決定所得的粗淺概念,也許並無多大意義。因為似乎沒有證據顯示,人類以外的物種能對時間產生概念或將未來納入考量。當然有些動物會為了未來所需而儲存食物,但這類行為似乎是與生俱來,沒有彈性也不是在瞭解之下所採取的行動。
心理學家丹尼爾.吉爾伯特(Daniel Gilbert)說:「在我家庭園中儲藏堅果的松鼠,其對未來『瞭解』的程度,與落石對重力的『瞭解』程度相差無幾。」
延伸閱讀:
人人都有「想像力」?專家揭密:27%正常人大腦缺了「這特徵」
只是單純不想等待
人們傾向於快點拿到100元而不想1個月後拿到120元的原因,可能並非我們無可救藥地受到及時行樂的誘惑所致,而只是單純地不想等待罷了。想想下面的選項就可以瞭解這個微妙但重要的關鍵:在「12個月後拿100美金」與「13個月後拿 120元美金」二個選項中,你會選擇哪一個?就像前一個例子一樣,也是多等1個月就可以多拿20美金。
在邏輯思考下,我們也許會預測在前一例中選擇馬上拿100美金的人,在此例中也會選擇拿100美金。然而在第二個例子中,多數人會多等1個月好多拿20美金。因為較早拿到錢的選項也不是立即就可以拿到款項,所以人們就會傾向於採用需多些耐心的合理策略。
因此我們偏好馬上有回報的選擇,並不是因為我們無法多等1個月,而是我們想要馬上拿到現金!知道能馬上拿到100美金的興奮程度,大過被告知數個月後才能拿到同等金額的興奮之情,這單純就是天性。
數篇大腦影像研究所得的結果也支持上述觀點,這些研究讓受測者在馬上拿到錢與一段時間後拿到更多錢間做選擇。有些衝動的受測者寧可選擇今天就拿到20美金,也不要多等21天後拿到50美金。
有些受測者則會為了22美金,放棄馬上拿到20美金的選項,心甘情願地等上21天。無論是衝動型還是耐心型的人,二者大腦中的一部分(包括涉及情緒處理且在演化上較早出現的緣系統﹝limbic areas﹞)在接收到立即報酬時的活動量明顯較大。相對地,其他的大腦部位(包括演化上較晚出現的外側前額葉皮質﹝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所產生的活動,則不會受到取得報酬的時間所影響,較能反映出潛在報酬的真正價值。
因為人類大腦受到及時行樂的傾向所控制,這有時就會損害到我們的長期利益。許多人不由自主地沉溺於非必要消費的享樂中,即使要付給信用卡公司極高的利息也無法自拔。我們當前行為所產生的後果若是得在更久的未來才會看得到,那麼要精準地權衡長短期結果的利弊得失就更為困難。
個人的財務決定與國家的經濟政策,往往都是錯估了短期獲利與長期成本下的犧牲者。美國的發薪日貸款公司(Payday Loan stores)目前的交易量高達數兆美金。這些公司提供了短期借貸,條件是要借貸者提出在職證明,以及簽下一張借貸金額加上信貸費用的遠期支票。
所謂的信貸費用以2個星期的借貸期來說,通常是指借貸金額的15%。這個利率等同於390%的年率,這樣高的利率幾乎可以算是犯罪行為了,有些國家甚至還將此明定為非法行為。對於某些突然出現財務危機、又沒有信用卡或其他管道能夠貸款的人士而言,發薪日借貸公司提供了他們一個合法的借錢管道。但研究顯示,許多發薪日借貸者同時擁有多筆貸款;有些則陷在借貸的循環之中。毫無疑問,這些借貸公司藉著數個大腦臭蟲佔盡便宜,其中就包括了人們對取得即時現金所需付出的長期代價毫無知覺。
對於「長時間」採用非線式方式
除了即時享樂的天性傾向外,讓我們無法做出理性長期決定的進一步障礙就是,這些長期決定得視大腦對時間的感知與測量而定。我們都知道2個月的時間是1個月的2倍,但在感覺上真的是2倍嗎?
涉及時間長短的決定,部分是依據我們用來代表時間差距的數值而定。但人類對於數字的直覺,並不如自己所想的那麼正確。2塊美金與3塊美金間的差距,在某種感覺上似乎要比42美金與43美金間的差距更大。大腦似乎天生著重的就是相對差異,而非絕對差異。
如果給孩童一張在左方邊緣處印上0、右方邊緣處印上100的紙,然後請他們在之間按大小排列幾個不同的數值,他們通常都會把10這個數值放在約30%紙長之處。將這些數值被放置的點以實際數值繪製成圖時,我們得到的不是一條直線而是減速曲線(對數函數適用於此)。
換句話說,小的數值會有大量的空間,而大的數值反倒全部擠在右邊。當然,成人因為受過數學教育,會以線性方式標定數字位置。不過來自亞馬遜部落的成年原住民,因為沒有受過正規教育,所以會跟孩童一樣以非線性方式來標定數字的位置。
不過就「時間」的分配而言,受過教育的成人就會與孩童及未受教育洗禮的亞馬遜部落原住民有相同的表現了。有個研究以大學生為受測對象,要求他們在電腦螢幕上畫下長短不同的線條,來代表3個月到36個月間不等的時間。
線條長度與幾個月間之關係並沒有呈現線性,而是再次地依循了對數函數。平均而言,代表3個月與6個月線條間的長度差距,是33個月及 36個月間之長度差的2倍以上。所以現在與1個月後間的差距,要來得比12個月與13個月間的差異大,可能也就不足為奇了。
人類對於「長時間」的感覺,顯然似乎是傾向以我們天生對數值採用的非線式方式來呈現,也許這就是時間折價與做出不當長期決定的主要原因。
(本文摘自/大腦有問題?!──大腦瑕疵如何影響你我的生活/商周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