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孕本來就不是一件輕鬆的事!變胖也就罷了,如果再加上水腫,身體痠痠脹脹的感覺真會讓人吃不消。雖然懷孕有水腫算正常,但還是有方法可改善,倒是要小心有的水腫是疾病症狀,需要就醫治療的!網路論壇常有人抱怨孕期下肢痠脹,兩隻腳腫得像豬腳,還有人連手指也腫成「甜不辣」,這些人都是因懷孕而水腫,只是嚴重程度不一樣。
孕期水腫很常見
為何孕期水腫如此普遍?新店耕莘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彭加雯表示,懷孕之所以容易水腫,主要和荷爾蒙有關。
她指出,懷孕會讓血容量上升50%,導致體內水分增加;與此同時,醛固酮、抗利尿激素、前列腺素等荷爾蒙,也會因懷孕而產生變化,使水分在體內滯留不易排出,兩個因素交互作用,便會形成水腫。且妊娠期子宮變大會影響血液流動,下半身的水分不易回流到上半身,正因如此,水腫常會成為困擾孕媽咪的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懷孕引發的生理變化並不是水腫唯一的因素,某些慢性病或妊娠併發症也會讓孕婦產生水腫的表現。因此,想要改善症狀,必須先釐清到底是「生理性水腫」?還是「病理性水腫」?
延伸閱讀:
懷孕可以按摩、泡溫泉、喝咖啡嗎?醫師揭「孕婦6大禁忌」真相是⋯
生理性水腫:下肢浮腫最常見
生理性水腫的原因如前所述,是懷孕所帶來的改變。根據水腫型態又可分為「靜脈曲張型」和「下肢浮腫型」,前者是水分滯留在血管導致靜脈曲張(靜脈被撐大),腿部血管如紅色蜈蚣般明顯凸出,有些人甚至會從小腿、大腿一路蔓延到會陰部;後者則是水分滯留在肌肉組織,導致下半身呈現浮腫狀態。此外,有些人早上睡醒,手會腫腫麻麻,甚至無法握拳,這也是孕期生理性水腫常見的表現。
彭加雯表示,雖然受到地心引力影響,孕期水腫大多集中在下半身,但其實妊娠時的身體各部位多少都會浮腫。懷孕後期,組織變得更肥厚,容易壓迫神經阻礙血液流通。若睡眠期間沒有變換姿勢,早上起床就容易手麻、手腫。
通常在妊娠30週左右,子宮會開始壓迫骨盆腔而影響靜脈回流,此時,若白天走動的時間較長,或久坐沒有變換姿勢,大約到傍晚就會開始出現明顯水腫的情況。
肚子變紅、充血與水腫有關?
孕期容易出現發癢、長疹子等皮膚問題,不一定與水腫有關。如有相關症狀,可先在肚皮塗按摩油增加潤滑,避免穿著會刺激皮膚的衣物,必要時,就醫使用抗組織胺治療。
延伸閱讀:
懷孕胖●●公斤算正常!醫師教你「產後這樣瘦身」最有效
病理性水腫4大原因.高危險群小心
相較於生理性水腫,病理性水腫的成因相對複雜,也危險得多。彭加雯表示,孕期病理性水腫大致可分為「白蛋白不足」、「腎臟功能不佳」、「心臟功能不佳」、「子癇前症」等情況。
原因1:白蛋白不足
白蛋白不足會讓水分跑到肌肉組織,這種情況通常是肝臟生病或卵巢被過度刺激所致。肝臟功能不佳(如肝硬化)、孕前接受不孕治療誘導排卵者(如人工授精、試管嬰兒)為高風險群。
原因2:腎臟功能不佳
腎臟會將體內不必要的水分及電解質排出體外,當腎臟功能出問題,體內多餘水分無法排出,就會產生水腫。慢性腎臟病患、部分心血管病患、嚴重糖尿病患及免疫疾病患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再生不良性貧血、紅斑性狼瘡)為高危險群。
原因3:心臟功能不佳
心臟衰竭會讓血液無法正常輸送、循環導致水分滯留在體內。除了心臟衰竭的病患,慢性高血壓病患也是高危險群(懷孕後期,若高血壓控制不佳導致血壓飆高,也會讓心臟衰竭)。
原因4:子癇前症
子癇前症不但會導致腎功能異常,也會讓白蛋白流失,引發全身性的水腫症狀,其中又以臉、手兩個部位最明顯。
病理性水腫的特性是「全身都會浮腫且無法自然消腫」,不像生理性水腫大部分集中在下半身、可透過生活療法自然消腫;且病理性水腫會導致蛋白質流失,影響胎兒發育,甚至有可能會胎死腹中。
因此,孕期若發現體重在短時間急遽上升、異常增加或出現頭痛、視力模糊、血壓升高、右上腹痛等子癇前症的徵兆,應儘速就醫。若水腫嚴重,用手指按壓,皮膚凹陷不會回彈,也要儘速就醫評估檢查。
免疫疾病患者懷孕不要自行停藥
彭加雯指出,臨床上,曾遇過紅斑性狼瘡患者在孕期偷偷停藥,導致腎功能急遽惡化,讓原本健康的胎兒胎死腹中。提醒免疫疾病患者,孕期一定要規律服藥,以免疾病控制不佳影響胎兒健康。至於妊娠高血壓、妊娠糖尿病都會增加水腫風險,孕期千萬要忌口、確實控制體重以策安全。
消水腫5方法
網路上消水腫的方法百百種,怎麼做最有效?彭加雯建議以下5種方法:
方法1:早上起床先做「抓握運動」
懷孕後期容易感到手麻手腫,如果一早醒來出現這種情況,試著輕輕做出抓、握的動作,持續反覆直到不適感緩解。一般來說,起床30分鐘至1小時過後,手部水腫情況就會改善很多。
方法2:穿上醫療等級的彈性襪、壓力襪
醫療等級的彈性襪、壓力襪可有效幫助肌肉對血管加壓,透過由下而上遞減壓力值,使滯留在靜脈的血液回流到心臟。
她提醒,選購彈性襪或壓力襪時,應針對體重、腿圍挑選適合的產品,以「緊貼皮膚但感受舒適」為原則,避免穿著選過緊的款式。因襪子太緊會過度壓迫血管,反而會影響血液回流、加重水腫症狀。此外,台灣氣候悶熱,穿著時間不要過長,以免產生皮膚問題。
方法3:規律進行輕度有氧運動
動脈有肌肉,靜脈沒有,靜脈的血液要打回心臟,必須借助肌肉收縮。適度運動可促進肌肉收縮、幫助靜脈血液回流,建議進行孕婦瑜伽等輕度有氧運動。運動還可有效控制體重,預防妊娠高血壓、妊娠糖尿病等妊娠併發症的發生。
方法4:用精油按摩水腫部位
按摩可促進血液循環、防止水分滯留在血管裡面,但請避開第1孕期,第二孕期以後就適合開始按摩。首先,泡熱水澡讓身體充分放鬆,接著用指腹沾取適量精油,於水腫部位輕輕往心臟方向推,記住不要用力壓,力道以不會疼痛為原則。
除了大腿、小腿等常見部位,後期若下背腫脹,也可以請家人幫忙按摩。使用精油的目的,是防止皮膚過度摩擦導致紅腫破皮或疼痛,如果不習慣用精油或家中沒有精油,也可以用乳液代替。
方法5:適量補充利尿食物
中醫認為紅豆水、綠豆水、黑豆水、薏仁水、玉米鬚水有利尿效果,冬瓜、絲瓜、大黃瓜、白蘿蔔、蘆筍、芹菜等食物也有很好的利尿作用,可有效幫助身體排出多餘的水分。
彭加雯表示,站在西醫的角度,也會建議有水腫困擾的孕婦嘗試,但要注意不要一次攝取太多利尿食物,調製利尿茶飲應控制濃度(避免太濃),進行食療前,最好諮詢營養師或中醫師。
嚴重水腫可以請醫師開利尿劑嗎?彭加雯強調,「西醫的利尿劑效果很強,恐影響胎盤血流輸送,一般不建議孕婦使用。即使罹患子癇前症,也不建議使用利尿劑」。
預防水腫惡化變子癇前症
對於有妊娠高血壓的孕媽咪來說,應避免惡化為子癇前症,彭加雯提出預防的做法:
方法1:每天攝取足夠的蛋白質
孕期蛋白質攝取不足容易增加病理性水腫風險,懷孕期間每天應攝取60~100克的蛋白質。建議孕媽咪可從大豆、魚類、雞肉、瘦牛肉、瘦豬肉、蝦子、雞蛋、奇亞籽等高蛋白質食物補充。
方法2:避開高鹽高糖食物
高鹽高糖的食物攝取過多,會讓身體處於高濃度的狀態,讓水分滯留在體內,孕期應遵守少鹽少糖的飲食原則,確實控制體重。平常可以從地瓜、燕麥、糙米等原型、低GI食物攝取碳水化合物。
為何糖分攝取過多會讓水腫變嚴重?她表示,大量的糖、醣分會啟動身體負責調節血糖的荷爾蒙——胰島素,胰島素會讓「鈉」滯留在體內,連帶留住水分。
方法3:充足睡眠、適時活動
除了調整飲食內容,生活作息的調整也不能忽略。休息不足容易讓器官疲勞、導致器官功能變差;長時間躺或坐著追劇、看電視當沙發馬鈴薯則會壓迫血管神經、讓血液循環變差。懷孕後,最好不要熬夜,維持充足的睡眠,避免久站、久坐、久躺。
別誤會!多喝水不會水腫
水腫要怎麼喝水?彭加雯強調,「不要因為擔心水腫就少喝水!」她表示,身體在正常狀態下會自動排出多餘的水分,水腫與否和喝水量的多寡無關。
水是維持妊娠健康的重要元素,孕期每天都要補充足夠的水分,不要等到口渴、尿量變少或尿液顏色變深時,才來喝水。若擔心一次喝太多會讓腸胃不適,可以小口小口慢慢喝,用少量多次的方式補水。
產後要2至3週才消腫
許多人擔心孕期水腫會延續到產後,甚至有網路傳言說「產後腳會明顯變大,回不去了」。對此,彭加雯表示,孕期荷爾蒙變化引起的身體腫脹,至少需要2至3週才會逐漸恢復正常。產後消水腫需要一些時間,不要過度緊張。
話雖如此,為何有人生完,水腫反而變得更嚴重?她解釋,產後水腫通常是在生產過程或產後有使用「催產素」幫助子宮收縮,催產素會讓水分滯留體內,自然會出現水腫的症狀。發生這種情況毋須緊張,耐心等待身體自然消腫即可。
(本文獲媽媽寶寶授權轉載,原文為:學會5招,孕期水腫退散!小心病理性水腫,避免惡化為子癇前症)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