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衛福部青少年免費心理諮商服務開辦後,引起不少人開始注重心理諮商相關管道、議題,但仍有許多民眾不清楚到底心理諮商能幫助什麼,甚至以為只要帶著問題去找心理師,就能快速見效。《優活健康網》特選此篇,透過臨床心理師張榮斌的親身經歷,帶民眾進一步探索心理諮商的真正意義,並不是只為了解決眼前問題,而是陪伴個案「長出獨立思考的力量」。
「幸好還能遇到像他這樣,完全非典型、不傳統的心理師。」「因為他對生活世事有獨特的幽默感,並且能夠犀利洞察人的問題。」臨床心理師張榮斌近期出版《又是在人間美好的一天》,指出「這世界太糟糕、人生太喧囂,你需要自備一點幽默感,和放過自己的勇氣。」
張榮斌,曾經是無所事事、到處鬼混的高中生。大多數人都認為以他的成績和求學態度,「絕對考不上大學!」他不但考上了,出於對人生的迷惘,還雙主修心理學系和體育系,希望能找到人生的解答。
也許人生的答案真的很長,一時半刻也無法解決,居然又讓他考上當時每年全國錄取總額約6、70名的臨床心理系碩士班!完成碩士學位後,又「跌破大家的眼鏡」以全國第4名成績考取臨床心理師執照,氣死一票當年不看好他的人。
延伸閱讀:
反正、沒差、做不到⋯別再覺得「我就爛」!心理師揭「2字」要常說
心理治療能察覺內在狀態
如今,張榮斌已經成為粉絲與個案眼中「最接地氣」的心理師。面對個案糾結多年的痛苦,張榮斌總能以充滿機智的「接話術」,引導個案反向思考,不說教、不指導、不給壓力,就能反轉對方想法,瞬間理解長久以來的問題關鍵,可能在自己身上!
他認為,不論我們現在過得怎麼樣,只要願意踏出每一步,生活就會不一樣!而那些過去無所事事、念體育的生活,或是跟個案接觸的過程中,他發現「心理學」是大家都很需要的知識,但有太多故事太沉重或太說教,會令大眾卻步。因此著手將想傳遞的知識,以圖卡形式,加入幽默、反諷、多元角色拆解等元素。
張榮斌說,心理治療或諮商是需要透過澄清問題、理解問題、協助個案覺察自己的內在狀態等歷程,來發展改變的能力或技巧。
延伸閱讀:
想成功「努力V.S毅力」哪個比較重要?心理學家揭「真相」竟是⋯
踩著「狗屎的步伐」
他說,感謝生活所帶來的一切,能夠讓他得到很多不同的觀察體悟和靈感。「為心理師界注入一些活力與歡笑」,就是他想要回饋給所有讀者的。
當年張榮斌的新婚蜜月旅行選擇法國,他跟新婚的老婆搭了10幾個小時飛機,到了巴黎,再花2、3個小時轉機到尼斯,再搭公車到尼斯市區,終於抵達旅行的第一站。舟車勞頓的疲累感,怎樣也澆不熄他對蜜月旅行的滿心期待,結果踏出公車的第一步,不偏不倚,踩在一團狗屎上!
「世界之大,繞了地球大半圈,踩出的第一步,竟然是狗屎!」當下他真的是又氣又覺得丟臉,可是都大老遠跑來法國了,難道要因為「一步錯,就全盤皆錯嗎?」當然不是!於是他踩著「狗屎的步伐」展開旅行,當地的美景、美食及各種新鮮事物,讓他很快就忘記了一開始的困窘,果真像當地居民說的:「狗屎走一走就掉了!你不走,它就黏在那裡了!」
「當生活的困境擺在我們面前時,就運用這種處世態度,來幫助自己吧!」張榮斌說,都辛苦地走到這步田地了,繼續走下去,美好的事物就在不遠的將來,「困境,走一走就掉了!」
真的不順利時,就想想有個心理師繞了大半圈的地球都能踩到狗屎,然後告訴自己:「不是世界不友善,只是我剛好踩到狗屎而已!」
直接告訴我方法!
有一名個案進入會談室,她述說著與家人相處的困境。她說:「我希望可以跟家人有多一點相處的時間,一家人本來就應該和和樂樂的,一起講講生活瑣事啊!可是每次我下班回到家裡,大家都各忙各的,不是在自己的房間裡,就是有事情外出,沒有人願意一起多相處,這樣還像一個家嗎?」
心理師說:「妳很重視與家人相處的感覺,但家裡相處的方式跟妳的需要不太一樣,妳很不開心?」她說:「對!那你可以告訴我方法嗎?」
心理師說:「妳很想要改變這樣的狀況,但我還不夠了解你們的相處方式,還不能告訴妳應該怎麼做,可以先談談妳跟家人平常都怎麼互動的嗎?」她說:「所以沒有方法嗎?」她又說:「直接告訴我方法不就好了?」
後續的談話開始就進入這種「鬼打牆」,心理師著重在討論她內心對家人互動的渴求。她卻說必須先離開,告訴心理師下次再談,然後頭也不回地奔出會談室,當然,也就沒有下次了!
張榮斌不諱言,許多人進入會談室都抱著一個期待:心理師可以立即給出一個解決問題的方法!而大多數的心理師都不會選擇直接告訴個案方法,在個案心中便產生了失落,甚至在會談中產生衝突。
「為什麼心理師不直接告訴你方法?」張榮斌說,心理治療或諮商是需要透過澄清問題、理解問題、協助個案覺察自己的內在狀態等歷程,來發展改變的能力或技巧。「一旦心理師不經過這些歷程、只給方法,就會讓個案失去理解自身問題的機會。」
不依賴的獨立思考
選擇跳過這個歷程,而只想尋求解決方法的個案,很可能是想避開探索問題與內在狀態的不安,而期望直接跳過這些歷程,直接獲得期待的結果。
張榮斌表示,治療的「終點」,是期望個案可以創造獨立與自由的思考,如果心理師給了方法,恐怕只會讓個案形成「依賴」,每次遇到問題,就想回頭找心理師。
那不給解決問題的方法,是不是治療就沒意義了呢?「當然不是!當我們約定好進行會談後,會談就已經開始了,那一刻起,個案與心理師互動都有了意義,因為這些互動往往會重現我們在生活中與重要他人的互動模式。」
就像這位重視與家人相處的個案,當治療師無法滿足她的期待,她選擇破壞關係而離開,張榮斌因此也注意到,當她的家人無法滿足她的期待時,她是否也會用類似的模式,破壞與家人的關係?
張榮斌強調,心理師也不是不會告訴個案方法,只是要建立在「有足夠了解」的前提下,給予一些引導,主要還是期待可以協助個案發展獨立思考。
所以,當你抱著解決問題的期待進入會談室時,心理師沒有告訴你解決問題的方式,你先別感到失落、焦慮或氣憤,「那只是心理師認為你可以發展出獨立思考的證據啊!」張榮斌如是說。
(本文獲人間福報授權轉載,原文為:最接地氣心理師 張榮斌的接話術)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