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對於個人與企業來說都是很重要的能力,無論天生能力如何,只要你想要或需要,就能透過後天的刻意練習來培養。領導過包含12個國籍的團隊成員、現職領導力教練賴婷婷於《敏感度領導》一書中,收錄領導與帶人必備的工具和技巧,同時也幫助讀者探索自己,打造自己想要的職涯。以下為原書摘文:
你習慣看著問題,還是看向目標?
有一位前輩在金融圈創立了公司,他一直想打世界級的比賽,所以他做事的要求是以世界級品牌為基準。他研究賈伯斯被迫離開自己創辦的蘋果電腦、又重新回鍋後,蘋果如何花了10年使公司市值站上高點;他也研究為何張忠謀以一個華人之姿站上德州儀器三把手後,卻願意在56歲時創建台積電。
蘋果的偉大,以及台積電「護國神山」的地位,都是因為創辦人一開始心裡想的就是世界級的規格,眼裡看的也不是一般人看得到的世界。即便佩服這位前輩的雄心壯志,但我也不免認為有這個必要嗎?台灣的養分足以支持這件事發生嗎?他對他所需付出的代價都做好心理準備了嗎?
我問他:「你為何不先成為台灣第一?等到有了自信與成功經驗、團隊的狀態與公司的資源都更加到位後,再去挑戰下一個目標;就像很多運動選手,都是先成為國內冠軍,才代表國家去參與世界級競賽。」
他回答:「斜率不同,會使你打一場完全不同的比賽。以台灣第一為基準,仰角可能是30度;以世界第一為基準,仰角可能是60度。角度的差異,會導致需要思考與建構的配套截然不同。人的慣性是非常強大的,當團隊習慣某種節奏或做法,不管是正向或負向的,要撼動就不容易。張忠謀當初創立台積電,就是以成為世界級品牌為目標,所以他在訂定策略與選育團隊時,都是以全球化、產業高標準的前提去思考與設計。他為台積電選擇的斜率,使他與他的團隊成員是在玩跟其他人不一樣的遊戲。」
延伸閱讀:
想成功「努力V.S毅力」哪個比較重要?心理學家揭「真相」竟是⋯
我覺得這十分有道理;你要準備撐竿跳高1公尺,跟你要挑戰世界紀錄6.21公尺,所需要做的身心準備、起跑距離、努力程度,都是截然不同的。那種企圖心,以及追求目標的過程中產生的壓力與張力,都會影響你在練習時的自我要求,因此,自然能鍛鍊出不同層次的心智狀態與實力。
前來找我輔導的主管們,很多人開頭第一句話都是:「我現在有個問題,就是⋯⋯」通常,我聽了幾句話後,便會禮貌性地打斷,問對方:「所以,你最想要達成的目標是什麼?」許多人會直接愣住,彷彿從沒想過,或因為已經陷在現實的問題中太久,一時之間竟無法俐落或堅定地說出目標是什麼。
神經語言程式學之父理察.班德勒(Richard Bandler)說:「尋找問題,你就會找到問題;尋找解決方法,你就會找到方法。」倒不是解決問題不重要,而是若以「問題」為重心,資訊或能量就會被集中到問題上,但如果能以想要達成的「目標」為焦點,討論或關注就會圍繞著這個方向去展開。兩種路徑也許都能達到解決問題的結果,但一個是針對過去、一個則是看向未來,執行過程中的態度與情緒會截然不同。
延伸閱讀:
週一進到公司就擺臭臉?總裁教「領導3招」:換上工作時該有的表情
設定目標能集中注意力
我非常同意世界知名的潛能開發專家安東尼.羅賓斯說過的一句話:「目標是工具。」透過設立與達成一個又一個的目標,個人或組織便能一步步地、踏實地朝著願景前進。目標是實現你所欲狀態的工具,不是終點。我們很容易低估或忘記,在工作中或生活裡,我們多麼需要一個又一個的小勝利,來讓自己維持動能。
如果說我在工作上有做出一點點成績,那是因為我很會為自己設立目標;一開始的確只是照著公司目標走,公司要我做什麼,我就想辦法實現。但後來,我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看見了自己扎扎實實的成長,以及達標能為我帶來的滿足感,便開始沉迷於為自己的職場與人生設立一個又一個的目標,透過目標去刺激我的行動。
以我出書的這個例子來說,在新冠肺炎爆發、台灣疫情升至第三級警戒時,我所有的授課與教練安排都往後延,因此突然多了很多時間,而我是個閒不下來的人,便覺得要為自己的出書夢想做點什麼。於是,我為自己訂定了一個目標,每天要寫5000字,最後,我在2週內就完成7萬字。有了東西,就有了自信,不再覺得出書這件事離我遙不可及,後來也很幸運地得到時報出版社的支持,讓書順利出版。若我沒有利用目標這個強大的工具,就根本無法為自己掙得一個作家的身分。
對於組織而言,透過目標的設定來集中大家的注意力,並進行資源配置的共識,也是非常有效的。我曾協助過一間公司,創辦人是非常有創意的人,但他的想法又多、又跳躍、又天馬行空,團隊其實很難掌握他飛揚的思緒。許多行動規劃改來改去,有些曾經十萬火急的專案,過沒多久又胎死腹中,造成很多不必要的資源浪費。對於現金流非常穩定、沒有求生壓力的公司而言,這真是一種意想不到的反向影響。
我說服這位創辦人強迫排序出這一年想做的事(至少目前想到的),因為公司畢竟是資源有限的地方,有錢也不能這麼花。他提出,曾經看過前微軟戰略合作總監劉潤寫道:「看5年,想3年,認認真真幹1年。」他想以這種方式讓團隊了解他腦中究竟在想什麼。來回討論幾次後,到了誓師大會前,我直覺建議以倒三角的順序分享,先讓大家知道5年努力的大方向是什麼,再聚焦於今年需要進行的重點項目,最後以召喚行動(call for action)作為結尾,讓大家動起來。
然而,上場前,這位創辦人將流程改成先講1年,再講3年,然後帶到5年。他說,因為參與者有很多第一線的人,他們對於又大又遠的東西較無感,而且人的注意力有限,要趁他們精神比較好時,聽清楚今年的任務有哪些。當然我有我的邏輯,他有他的道理,但不得不說,他畢竟是從第一線打拚上來的人,還是有其細膩的思考與行為角度。無論是只531,或是135,兩者都是透過目標,讓自己與團隊有依循的脈絡,使我們不至於偏離軌道太多或太久。
(本文摘自/敏感度領導:疏離世代工作者必備的決勝關鍵/時報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