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歲吳先生有高血壓、糖尿病及洗腎病史,除末期腎臟病外,還有下肢周邊動脈阻塞疾病。5年前他開始出現間歇性跛行症狀,雖經下肢動脈介入治療後症狀緩解,仍反覆復發阻塞5次,直至近日他一早起床,突感雙腳嚴重疼痛、冰冷、麻木無力,警覺到自己的下肢血管可能又出現狀況,緊急送急診後,診斷為因股動脈急性栓塞,所造成的肢體缺血症。
新光醫院周邊血管中心主任吳典育表示,急性肢體缺血症(ALI),屬於一種周邊動脈疾病(PAD),已進展到疾病末期的表現,由於異常的肢體血流,導致病患肢體疼痛、潰瘍或壞疽。急性肢體缺血症多半起因於栓塞或血栓形成,也可能是外傷因素所導致。
延伸閱讀:
下肢腫脹、疼痛小心「靜脈栓塞」!日常做「1動作」助靜脈血回流
急性肢體缺血常見5症狀
吳典育說明,血栓形成通常是由周邊血管疾病引起,而栓塞則通常來自心臟打出的小血塊順著血流被推向遠側,阻塞動脈血流所造成。他警告,一般的慢性肢體缺血,可能會因身體逐漸適應,而感覺不到症狀;但急性肢體缺血症一旦發作,常見症狀包括:
- 疼痛
- 摸不到脈搏
- 腳麻
- 腳蒼白
- 癱瘓
延伸閱讀:
打疫苗、手術後竟癱瘓?中醫曝「這種病」從四肢開始麻木蔓延全身
12小時內不治療恐截肢、致死
吳典育提醒,罹患周邊動脈疾病者,約1~3%會惡化成急性肢體缺血。雖急性肢體缺血是可治療的疾病,但若無法在出現症狀後,6~12小時內進行緊急處置,就有可能造成肢體細胞壞死、造成下肢功能缺損、失能,嚴重可能還要截肢,甚至具死亡風險。可能導致:
- 高達25%的機率會於1年內死亡
- 30%的病患須進行截肢,以保全性命
他指出,即使是治療過後的周邊動脈疾病,都還是可能因為年齡逐漸增長、身體老化,不良生活習慣如抽菸、飲食不當,或本身存在共病等因素,而有再復發的可能。
吳典育解釋,上述個案吳先生,由於長期洗腎的關係,血管健康程度相對已較一般人差,加上他三餐外食喜好油炸、高熱量的披薩還有碳酸飲料,造成股動脈急性栓塞,引發肢體缺血症,所幸及時就醫手術,清除血栓斑塊並將其取出體外,安全打通阻塞部分,輔以血栓溶解及血管擴張藥物順利完成治療重建下肢血流。
吳典育提醒,若有罹患下肢周邊動脈阻塞相關疾病者,在治療後持續且定期的門診追蹤甚為重要,接受適當藥物治療、維持良好生活型態、控制危險因子,才能避免再度復發,甚至併發急性肢體缺血症,恐造成截肢、危及生命。一旦又出現症狀,需立即就醫進行評估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