僵直性脊椎炎別誤認是運動傷害!39歲的小諺從小熱愛運動、爬山、打籃球,但運動後常莫名「軟腳」,且出現髖關節疼痛、活動度受限情形,原以為是激烈運動所造成,多次看中醫喬骨,直到中醫也警覺有異,不敢幫忙推拿,後改至風濕免疫科就醫,才確診是僵直性脊椎炎。以下《優活健康網》整理一篇僵直性脊椎炎原因、症狀、治療方式相關資訊。
僵直性脊椎炎是什麼、好發年齡?
風濕病基金會台灣抗風濕病聯盟執行長、輔仁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蔡長祐表示,僵直性脊椎炎(AS)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主要影響脊椎與下肢關節,長期發炎導致脊椎關節融合,活動度變差。統計台灣有高達約7~8萬名僵直性脊椎炎患者,通常在20~45歲前發病,男女比為3:1。
值得注意的是,僵直性脊椎炎發病初期,常被誤認為運動傷害。蔡長祐觀察,僵直性脊椎炎病患以年輕男性為主,但常因工作、課業繁忙而未就醫,認為自行買止痛消炎藥就好,導致不少僵直性脊椎炎患者拖了1年以上才確診。呼籲年輕人若關節疼痛超過2週,或持續3個月以上有晨僵、背痛症狀,應盡快到過敏風濕免疫科檢查與治療。
延伸閱讀:
下背痛「護腰」用久⋯當心肌肉無力!醫教「3招」把腰背核心練起來
僵直性脊椎炎原因、常見症狀?
蔡長祐說明,僵直性脊椎炎患者9成以上,帶有異常白血球HLA-B27基因,且有家族病史者的發病機率更高。常見5大症狀包括:
- 腰部晨間僵硬或背痛超過30分鐘
- 背痛會在活動後減緩
- 曾在半夜因背痛而痛醒
- 交替性臀部或髖關節疼痛
- 下肢疼痛
蔡長祐觀察,病患較常出現的症狀是晨僵與睡到半夜痛醒,這是因為發炎性細胞激素主要會在晚上睡覺時分泌,經過8~10小時的睡眠後,導致病患在早晨出現的腰部晨僵及關節痛特別明顯。不過由於起床活動時,人體抑制發炎激素的腎上腺皮質素開始也分泌,因此約30分鐘到數小時後,不適感也會逐漸消退。
延伸閱讀:
連打蛋都痛!20歲的她以為肌腱發炎⋯確診才知「類風濕性關節炎」
環境2因素易誘發僵直性脊椎炎
蔡長祐提及,僵直性脊椎炎易受環境因素影響,例如常吃生冷飲食、經常性腸胃道感染而誘發,一旦發作就須及早治療。以下他也列出,僵直性脊椎炎最常發炎的部位:
- 頸部(75%)
- 肋骨、背骨接合點(70%)
- 薦腸關節、骼骨關節(100%)
蔡長祐進一步解釋:「其中薦腸關節發炎,就是造成腰背疼痛的主要原因,是僵直性脊椎炎患者最常見的疼痛點。」若未獲及時適當治療,可能引發韌帶發炎、鈣化、脊椎骨沾黏且僵硬,以及不可逆的駝背症狀,或併發其它共病。
僵直性脊椎炎5大類共病風險
蔡長祐表示,僵直性脊椎炎容易造成疼痛與脊椎僵硬,並導致脊椎沾黏,影響身體姿勢、睡眠與生活品質,產生虹彩炎、乾癬、骨質疏鬆、心血管疾病、發炎性腸道疾病等共病的風險,也比一般人更高:
- 虹彩炎:高34.4倍
- 發炎性腸道疾病:高9.28倍
- 骨質疏鬆:高4.3倍
- 皮膚乾癬:高2.94倍
- 心血管疾病:
- 缺血性心臟病:高2.2倍
- 高血壓疾病:高1.98倍
- 糖尿病:高1.41倍
- 急性心肌梗塞:高1.32倍
- 脂代謝疾病:高1.26倍
此外,蔡長祐也警告,若僵直性脊椎炎病患未獲妥善治療,使脊椎骨沾黏、鈣化等症狀嚴重惡化,就會使骨質流失而造成骨質疏鬆,產生易跌倒、骨折等,可能進一步導致失能致死的風險,因此不可輕忽。
僵直性脊椎炎會好嗎?如何舒緩?
「僵直性脊椎炎雖無法治癒,但屬於可妥善控制、預防復發的慢性病,患者仍可維持與常人無異的生活品質。」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台北榮總內科部過敏免疫風濕科特約主治醫師周昌德也建議,僵直性脊椎炎病患除藥物治療外,應避免抽菸刺激加重病情,平時可透過伸展運動如健康操,以及養成游泳、有氧運動等運動習慣,也有助於舒緩關節疼痛不適,可幫助控制病情。
僵直性脊椎炎的治療選擇
針對僵直性脊椎炎的治療方法,周昌德表示,過往健保已給付多種藥物,包括疾病調節抗風濕藥物、非類固醇消炎藥、生物製劑,與今年4月健保首度給付的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可有效止痛抗發炎、保護脊椎活動範圍及功能,以及併發症發生。
僵直性脊椎炎關懷協會理事長李政哲,本身即為資深僵直性脊椎炎病患,他表示過去許多病友因太晚就醫,或治療成效不彰,導致病況越來越糟,甚至脊椎變形。但現今的治療選擇越來越多元,呼籲病友及早就醫,與醫師討論,找出個人適合的治療方式與持續追蹤,就能不必忍痛安心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