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的中樞神經系統浸泡於腦脊髓液中,當腦內有過多無法吸收的腦脊髓液時,就會造成所謂的「水腦症」,常見的症狀包括頭痛、嘔吐、視力模糊等。醫師表示,治療水腦症應先考慮造成水腦症的原因,通常原因可分成阻塞型與交通型,若出現以上症狀建議就醫諮詢才能改善病症。
中樞神經系統由腦和脊髓組成,是整個神經系統的控制中心。人體的中樞神經系統浸泡於水一樣的液體——「腦脊髓液」中,即俗稱的腦水或龍骨水,而腦部的構造中原本就存在一些空間、空腔,這些空間中也充滿了腦脊髓液。
事實上,腦脊髓液呈現不斷分泌及吸收的動態平衡狀態,若當這個狀態被破壞,可能是分泌過多或吸收不良,就會導致過多的腦脊髓液積蓄在有限的頭顱空間中,可造成顱內壓上升、神經組織被擠壓而導致神經傷害。
延伸閱讀:
大小毛病一堆,怎麼才算「自律神經失調」醫師親解3大定律辨真假
水腦症原因分2種
「水腦症」是指大腦內的腦脊髓液過度增加,可能造成顱內壓上升、神經組織被擠壓而導致神經傷害。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神經外科主任劉奇樺表示,水腦症依腦脊髓液流通的狀態可分為阻塞性水腦症及交通性水腦症:
- 阻塞性水腦症:因腦脊髓液循環流動的通道產生阻塞而造成,常見原因有腦室內出血、腫瘤、腦內病灶(出血、腫瘤⋯)造成的腫塊效應而壓迫腦室、先天性大腦導水管狹窄⋯等。
- 交通性水腦症:因某些腫瘤使腦脊髓液分泌過多,或因出血、感染、老化⋯等因素造成吸收速度變慢,而造成腦脊髓液累積的結果。
延伸閱讀:
長輩走路不穩、失禁竟不是失智?淺談「常壓性水腦症」特徵、治療
水腦症常見症狀
水腦症常見的症狀有哪些?劉奇樺指出,水腦症通常會出現頭痛、嘔吐等症狀,不過依照症狀可以分成急性與慢性。診斷上除了臨床表現外,主要診斷工具為腦部的電腦斷層掃瞄或核磁共振檢查,以下為常見症狀:
- 急性水腦症:通常會出現頭痛、嘔吐、視力模糊、反應遲鈍甚至昏迷。
- 慢性水腦症:出現反應變遲鈍,類似於失智症的表現,像是出現步態不穩、小便失禁等。
治療水腦症應先考慮原因
劉奇樺說明,治療水腦症應先考慮造成水腦症的原因,部分患者在致病因得到治療後,水腦症也獲得改善;但若致病因無法完全解決或水腦症的狀況仍無法得到有效改善,則考慮接受腦脊髓液分流手術,例如裝置人工管路以引流出顱內過多的腦脊髓液,便能有效控制顱內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