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位於花蓮縣光復鄉的太巴塱部落是阿美族最大的部落之一。以文化保存、永續傳承為目標,太巴塱文物館於112年落成。此次由花蓮縣政府指導,花蓮縣文化局主辦,並由沿岸製作執行策展,於今年8月18日在太巴塱ilisin年祭展開的同時,揭幕太巴塱文物館 O kakimadan no to’as no Tafalong首檔展覽——《TAFALONG 太巴塱》。
長期深耕於太巴塱的花蓮縣文化局局長吳勁毅認為:「神話時代的傳說故事,從來不是一個書本上的故事而已,至今仍存在於日常生活中不同的場合,一直以各種方式訴說與實踐。」藉由展覽,局長邀請訪客直接進入神話情境,進入太巴塱的國度,透過非具象與具象的物件,體會文化生成的狀態。
策展人陳彥安與共同策展人張庭瑄表示,相較於展現「成果」,更希望展覽能夠成為探尋太巴塱文化的「起點」,在更立體地呈現部落文化內涵的同時,透過多樣的周邊串連,開啟對話並產生更多交流與刺激,讓所有
參與的人成為文化傳承的媒介,在啟發意識的同時讓文化持續地被傳頌、創造、延續。
▲花蓮縣文化局18日邀請花蓮縣長徐榛蔚前來參加揭幕太巴塱文物館(O kakimadan no to’as no Tafalong)首檔展覽 —《TAFALONG 太巴塱》。(圖/策展團隊 沿岸製作提供)
邀請部落族人共同錄製,呈現口傳文化精神
首檔展覽《TAFALONG 太巴塱》以口傳文化為主軸策劃,邀請部落族人獻聲錄製部落的神話故事,作為展覽前三區的脈絡基底。第一區的「起源」,以阿美族創始神話「Tiyamacan」為開端,耆老Osay Hongay簡燕春的嗓音與聲光裝置邀請訪客遙想遠古情境;第二區「續存」以階梯地形引領訪客走過太巴塱祖先繁衍生存、遷徙定居之困境,抵達坡頂並聆聽部落祭司Ka’ti Karo林正治協同十多位耆老共同彙整的「Doci與Lalakan」故事;第三區「社會」,藉由藝術裝置的象徵性轉譯,呈現太巴塱小學生們在黃梅玲老師帶領下錄製的「Mayaw與Onak」故事,讓訪客能仰望省思祭儀精神之源頭與階級傳承內涵。
▲藉由展覽,邀請訪客直接進入神話情境,進入太巴塱的國度,透過非具象與具象的物件,體會文化生成的狀態。(圖/策展團隊 沿岸製作提供)
外部合作創造火花
策展團隊沿岸製作並非太巴塱部落族人。策展過程中,團隊除了傾聽族人想法試圖凝聚部落共識之外,也邀請不同專業團隊與部落合作,建立更多交流的同時也產生新的刺激。展覽邀請裝置藝術家同步留信messagingleaving與部落工藝師Rongac Ciwku李美嘉共同創作,由傳統編織手法延伸,呈現出新舊融合的新型態展台。外牆裝置藝術則是由太巴塱部落阿美族藝術家達鳳‧旮赫地進行創作。而在展覽第四區的「傳承」,更透過3D掃描的方式讓部落民眾提供的文物以嶄新的姿態永久留存。
▲邀請部落工藝師共同創作,呈現出新舊融合的新型態展台。第二區「續存」以階梯地形引領訪客走過太巴塱祖先繁衍生存、遷徙定居之困境。(圖/策展團隊 沿岸製作提供)
周邊活動規劃
展覽同時規劃了多場展場導覽及藝術家創作分享,讓訪客能更深入了解展覽內容。為了串連部落本身既有的文化能量,本展更邀請當地團隊共同籌劃了共20場的周邊活動。(完整的活動資訊將在太巴塱文物館社群媒體上公布)
展 期:112年8月18日 – 114年8月18日
開展儀式:112年8月18日(五)下午15:30
展覽位置:O kakimadan no to’as no Tafalong太巴塱文物館
地 址:花蓮縣光復鄉光豐路86號(太巴塱祭祀廣場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