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愛花錢的人嗎?大部分的人認為自己是不會亂花錢的「理性消費者」,事實上透過一些跡象可以發現,說不定自己已經陷入花錢的謬誤裡。《紐約時報》暢銷書榜第1名的作家、理財專家瑞秋.克魯茲(Rachel Cruze)於《和你的錢對話》一書中,教你如何重新定位自己的金錢觀與行為模式。以下為原書摘文:
你為什麼買這些東西?
這是既定事實:我們都得買東西。花錢是我們在當今世界的生存方式。但你有沒有停下來問過自己,為什麼你會買這些東西?當你繼續探索你理財的方式時,捫心自問的最重要問題是:什麼原因促使我有這筆消費?
想想你買的衣服,你需要開的車,你屋裡的家具,你孩子的玩具,你的假期,甚至你在商店買的食物、你在哪家超商購物。你為什麼要買這些東西?哪些因素促使你決定消費?這真是你想要的東西?還是因為別人會怎麼想?
延伸閱讀:
為何有錢人越來越有錢?理財專家揭密:有錢人絕不購買「這4樣東西」
觀察你的消費量表
你熱愛自己的生活,就會根據對自己和家人最有利的因素做選擇。你愛的是別人的生活,就會以別人的看法做選擇。在這種狀況下,為自己花錢並不自私。為你自己花錢表示忠於你獨特的目的和價值——什麼因素能打動你,什麼因素對你很重要,你能帶給世界哪些獨特的禮物。同樣地,這個量表也不是完全不變。人類會隨著時間改變,五年前的你可能與今天的你不一樣。
審視自己的生活時,想想你在消費量表的落點。別人看到你購買的東西,並且加以評論時,你是否更滿意?還是你這筆消費純粹為了自己開心,因為對你和你的家人有用?你怎麼知道?意想不到的事實是兩人可能買完全相同的東西,對甲而言是健康的消費,對乙則是不健康的購買。他們可能都存錢,付現購買。就這個狀況而言,重點不在於買了什麼或如何購買,重點是為什麼買。
對我而言,寫到這章讓我頗慚愧,其實我常常因為錯誤的理由而消費。我很容易陷入這種消費模式,買東西只是為了讓人刮目相看,或覺得買了會開心。我告訴自己,我真的需要買上班穿的襯衫,其實我的衣櫃裡已經有很多襯衫。
當你考慮自己在消費量表的落點時,也回想一下先前在其他量表的位置。如果錢對你而言代表身分地位,而不是安全感,你往往會落在消費量表「他人」那端。就算你是存錢型,在這一章也不見得安全過關——你仍然需要反思消費背後的動機。如果你有富足心態,可能更容易花錢卻不考慮後果。如果你的父母過於注重物質,你擔心最後會像他們一樣,可能會在消費選擇上反應過度,自動討厭別人喜歡的東西,只因為它很時髦。第一部提到的個人理財心態與你如何花錢有很大的關係。
延伸閱讀:
結婚、養小孩又要還房貸?好怕沒錢!專家教你「這樣做」不怕沒錢
崇尚別人的生活
很久很久以前,我不相信自己在乎別人的想法,事實證明我很在意。溫斯頓和我帶孩子們出去吃飯時,我很擔心別人看到孩子的行為,對我們的養育方式品頭論足。
我希望孩子可以安靜地坐著,直視服務生,點菜時會說「請」和「謝謝」。我認為這套高標準的動機純粹,我以為這是為了讓其他客人不受打擾。若真如此,事情不順利時,為什麼不高興的人是我?我會非常沮喪,甚至覺得尷尬。
當我開始反思行為背後的原因時,發現帶孩子去公共場合時,我很不自在。當然,沒有人想和吵鬧、不守規矩的孩子在一起。但是,當我反思自己為什麼煩躁時,我意識到,我希望別人認同我這個家長。我的行為背後的動機—我的原因—不正確。
這是重大的體悟。當時我必須決定哪一點最重要。我的目標是讓孩子學會禮儀、尊重他人,提高自制力。這是為了他們好,而不是為了得到陌生人的認可。一次外食不順利(當然會發生,因為我們的孩子不是機器人)真的無所謂。
陌生人是否認可我的育兒方式很重要嗎?不重要——因為那種認可沒有任何意義。我們任憑孩子像野生動物般在餐廳狂奔嗎?當然沒有。但是我的動機和態度已經改變,我現在還沒做得那麼完美,但我意識到自己的原因,當我的動機不純正時,我會努力修正。
其實尋求他人認可,也不全然不好。當我和奇普.杜德博士談起這個問題,他說:「歸屬感(need to belong)和存在意義(need to matter)是人類最強大的兩種需求。上帝造人的目的是要人找到歸屬感和存在意義,否則我們就會被他人的意見所控制。」
因此,歸屬感的需求——得到他人認可——本身無錯之有。從我們如何養育子女到我們開的車、穿的衣服、攝取的食物,我們都希望得到認可,希望人們認為我們有成功的人生。這是人類處境的一部分。但是如果不謹慎處理,我們對歸屬感的渴望會影響我們花錢的方式、購買的品項,最終傷害到我們。
就像先前探索的許多習性,物極必反,我們必須加以防範:太在乎別人的想法。當我們的消費受控於他人的意見,我們就會吃虧,錢包也會損失。我們不能讓歸屬感和取悅他人的欲望左右我們的決策。有自我覺察的成年人想發財致富,別人的看法就沒有自己的價值觀來得重要。
對人的恐懼
父親說,破產給他帶來的最佳意外禮物就是消除了他「對人的恐懼」,也就是太在乎別人的看法。一旦你跌到谷底,一無所有,你就不再關心其他人的想法。我舉個例子。父親向來喜歡車子,破產之前買了一輛很美的「捷豹」。他現在會告訴你,他之所以買那輛車是為了讓人刮目相看。他希望別人認為他是成功的大人物。
快轉到今天,我爸仍然愛車。但現在買車(當然是用現金),他不在意有沒有人注意到,或因此看重他。他對人的恐懼已經消失。他為自己買車,因為他喜歡車,而且買得起。現在他花錢是為了他自己。
對人的恐懼是因為想打入小圈圈,想跟上流行或讓人欽佩的病態想法。對人的恐懼會讓你說出這樣的話:
- 「我要買一輛無法負擔的豪車,別人才會覺得我很成功。」
- 「如果她用那種嬰兒車,我就非買不可。」
- 「如果我揹那個皮包,人們會認為我很成功。」
- 「如果他今年要買房子,我也應該買。」
- 「他們每年都去迪士尼,我們也該去。」
- 「如果我有那麼大的戒指,其他人就會對我刮目相看。」
對人的恐懼是根據他人的想法或行為,為你的生活做出選擇,這是永無止境的消費循環。我們誤以為擁有好東西,就能得到認可和接納,但「流行」和時尚不斷變化。新車上市,家飾的趨勢改變了,時尚的東西會過時。總是有新的手機、新的手錶、更漂亮的行李箱、更有異國情調的假期,以及密度更高的床單。你永遠無法越過得到認可的終點線,因為終點線不斷移動。想到就累!
無休止的「如果」和不斷追尋他人的認可是行不通的。你終究會筋疲力盡,感到茫然,過著不屬於你的人生。最瘋狂的是,你所追逐的東西甚至從一開始就不存在。
(本文摘自/和你的錢對話:不再恐懼沒有錢,瞭解自己,瞭解你的錢/大田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