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新聞—劉己玄/高雄
醫師指出,現代醫學治療,多依賴藥物使用,症狀改善而病根未除,把傳統以疾病分類為主之模式,改以病人各項功能為考量之醫療行為,亦即採「病人」為導向,目前醫學是以「恆定」為核心原則,而「功能醫學」則以「恆動」為其核心原則。
前⾼雄榮⺠總醫院新陳代謝暨內分泌科資深主治醫師韓天木指出,此一觀念,已行之數年,也是21世紀醫學新思維-「功能醫學」的醫療模式,以病人為導向,認為疾病是個體生命中一連串由不協調失衡及惡性互動,而引起的動態事件。
因此,如何應用「分子醫學」及「營養生化學」,找出事件(疾病)的前因、誘因及介質,再施以去除或補充,使重獲平衡。
韓天木醫師說,「功能醫學」的內涵與應用,有6大系統:營養失調、免疫及炎症失衡、腸胃道失衡、解毒失調、氧化壓力、內分泌失常。
韓醫師說,尤其腸胃道失衡,是6大系統中最重要的一環,據估計,一生中有超過25噸食物經過腸胃處理,包括:環境毒素(Xemobiotics)、過敏原、藥物。而不只是消化吸收器官亦是一個龐大免疫解毒系統,包含:粘膜、酵素、淋巴組織、物理、化學、免疫等。
韓天木醫師也指出,「腸漏症」是因腸道通透性改變造成一連串免疫反應有關的疾病,另外因素包括:食物過敏原接觸、腸道菌叢改變失衡、異常腸道發酵,有賴進行「綜合性消化及糞便分析」(Comprehensive digestive stool analysis ,CDSA)。
韓天木醫師在醫學中心服務的期間,看盡各種嚴重病例,瞭解到主流醫學面對博大精深的人體,在處理上仍有其瓶頸。因緣際會下,發現自然醫療,有機會可以彌補其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