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傳媒|綜合報導
美中科技戰層面持續擴大,拜登政府除了祭出「核彈級晶片禁令」,防堵中國取得先進半導體晶片、技術及設備,更進一步禁止美國高端科技人才「輸中」。甚至遊說國際盟友跟進制裁行動,包括:日本宣布限制23項半導體設備出口,荷蘭ASML則禁售EUV給中國。
相較之下,根據《彭博》報導,儘管台灣5月晶片總出口下滑8%,降幅較4月的7.1%更為擴大;不過,5月美國對台灣半導體的採購年增9%、已連續第26個月成長,而台灣對中國與香港的晶片出貨則銳減14.3%。報導也提及,即使台灣對中國的晶片出口下滑,中國仍是台灣最大晶片買家,5月佔台灣出口的比率攀升2個百分點、接近54%。
目前中國不只面臨半導體產業鏈斷炊危機,面對全球正迅速崛起的AI領域,恐怕也將越來越脫節。中媒報導指出,過去美國基金和其股票市場,是中國科技企業重要的融資管道;如今,這些管道已正逐步收窄。據悉,美國國會已經擬定數個版本的限制投資草案,中國一家風險投資機構表示,目前了解到的情況是,半導體、AI將受到限制。
早在2019年,中國AI四小龍之一的「曠世科技」,在籌備香港上市過程中,因被列入美國實體清單、購買GPU受限,最後不得不放棄上市。另外,2021年12月,「商湯科技」也被美國政府列入「非SDN中國軍事綜合體清單」,限制美國資本注資商湯;商湯科技」只好更新IPO章程才得以上市,公開發行不僅沒有美國投資者,基石投資者也換成中資。
外國銀行對中國IPO的參與度,已降至逾十年來最低水準。圖片來源:freepik
《金融時報》依據Dealogic最新數據指出,外國銀行對中國企業首次公開募股(IPO)的參與度,已降至逾十年來最低。截至今年6月,外國銀行僅參與價值2.97億美元(約新台幣90億元)的新上市、佔總數的1.2%,比例低於Dealogic於2009年開始蒐集數據以來的任何全年數量,當時按價值計算,銀行參與約一半的上市交易,但去年的3.1%是有記錄以來的第3差。此外,今年中股有109件IPO,共籌資260億美元,但沒有一家美國銀行參與,僅瑞士信貸和德銀擔任主辦銀行。
報導分析,過去三年疫情期間,中國實施嚴格的防疫封控措施,也限制外銀進入中國市場,拉大了外銀在中國子公司和海外總部之間的距離。此外,中國對外國機構進行嚴密盡職調查也是因素之一;國際銀行幾位高階主管表示,他們經常對參與中國IPO猶豫不決,因為實在很難進行內部流程所需的盡職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