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轉職,過往所累積的專業、歷練、頭銜,既是讓人自傲的成就,也是無法輕易割捨的包袱,新機會出現眼前,到底該如何評估?104職涯診所 Podcast:40歲「臨界點」轉職最後機會?計算3大成本,17年媒體人走鋼索跳槽,104人力銀行集團行銷處資深內容企畫謝明彧Sander,42歲時面對企業邀約,3週思考,決定離開17年媒體產業,快速決定轉身,他是用哪3種「轉職成本」做評估?
資深工作者怎麼面對機會?四十不惑是豁達?還是中年枷鎖?當全然不同的工作機會來臨,你敢不敢跳槽?104獵才顧問《2023年經理人動向大調查》中就發現,76%經理人考慮跨界發展,跨產業、跨職務、跨區域,越高階、越想跨。轉職,總是希望越跳越好,累積的歷練、人脈、經驗,都是轉職時的談判籌碼。然而如果真的轉成功,這些籌碼哪些是你真的握在手中的?哪些又是必須放掉的?哪些是離開現職後就不會再有的?
42歲的104人力銀行集團行銷處資深內容企畫Sander,過去17年都在媒體,面對企業邀約,新挑戰究竟是機會還是冒險?他計算「顯性成本+隱性成本+沉沒成本」,會失去什麼、又將獲得什麼?當確認損益為正,他3週決定換跑道。
帶得走與帶不走的成本,中年轉職更得分辨哪些是能力還是光環?Sander用來評估的,就是中年轉職時必須面對的「轉職3大成本」:「顯性成本」「隱性成本」和「沉沒成本」。
仔細盤點後,當損益為正,才值得你跳槽;否則你看著轉職後的明確加薪、頭銜提升,自以為賺到,沒想到失去重要隱形資源後,到了新公司才發現難以施展,以為高昇卻是把自己做小,甚至因達不到原本說好的績效目標,新公司愈待愈難過,成為一場失敗轉職。
轉職成本1:「顯性成本」
指那些轉職時明確可預見的得或失,例如「職銜變化」「薪水增減」「團隊人數」「專案規模」「管轄範圍」等等。
有些人轉職時,會願意接受相較原本低一點的薪水,但頭銜可以從副理升為總監;或是願意職銜從經理降階副理,但轉換到知名大公司;或是從大公司轉往小企業,團隊規模變小,但薪水實質增加。
這些轉職時明確對應薪資、頭銜、職權的變化,就是最直接的顯性成本。Sander強調,這些都必須放在天秤上仔細衡量,哪些是你當前最看重的?哪些又可以幫你鋪墊下一次轉換的更佳跳板?仔細計算,千萬別只因為想逃離現狀、為轉職而轉職,最後發現是場「虧本」轉職!
轉職成本2:「隱性成本」
指那些「在原本產業或職位上,你所得到的光環效應和外溢資源」。這些都是幫助你在工作上有傑出表現的重要資源,但離開原職後可能不會再有,會不會因此影響未來表現和績效,導致轉職失敗,都是需要考量的範圍。
例如一位理財顧問業績很好,個人銷售技巧優秀外,原因可能還包括所在的大金融機構,有強大的專業分析人員每天出報告、給銷售建議,離開後少了這樣重要資訊,還能否做出相同的表現,或轉職後怎麼找到新管道彌補資訊落差,就會是轉換時也必須考量的一件事。
最怕轉職後才發現「人走茶涼」,過去好表現原來是沾前東家的光,自己能力其實撐不起新工作的挑戰,轉職很可能反而困住自己。
轉職成本3:「沉沒成本」
最後一項是「轉職後一定得放棄的過往累積」,這最常出現在「跨領域轉職」上。
例如一位行銷經理,從零售業跳槽科技業,過去零售業所累積的品牌人脈、通路資源、媒體關係,甚至獨家操作眉角,隨著領域轉換,可能完全不適用而直接歸零。
所以轉職前,必須自問一個問題「如果你原本擅長的,新工作不需要你做、甚至不讓你做,你該怎麼辦?」能否找出第二出路,而且內心不會因此失衡、變得老沉溺在過往輝煌中,就是專業和心態上的雙重考驗。
這3種成本有時不會那麼一目了然,除了自己盡可能發想,不妨詢問信任的同行、朋友、長輩協助分析,找出自己沒想到的評估盲點。
延伸閱讀:
總經理退休後門市打工、學會低頭心態歸零,「心門一開,機會就來!
提離職後大加薪?資深人資揭露「老闆加薪留人三大陷阱」
跳槽加薪多少?資深人資揭秘:沒到「這數字」,你的轉職就虧大了!
(本文獲104職場力授權轉載於《優活健康網》,原文為:中年轉職若不知「三種成本計算表」,小心賺了面子卻損了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