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囊腎俗稱「泡泡腎」,多數是顯性遺傳的多發性囊泡疾病,症狀以腰痛、腹痛、背痛最常見,若水泡太大更可能有破裂、出血,而導致血尿之情形。醫師呼籲,多囊腎患者容易出現高血壓的狀況,因此得注意血壓的控制,養成每天量血壓的習慣。在飲食習慣上,建議減少鹽分的攝取,平常也要多多喝水。
「醫師,我想檢查腎功能。」王先生說。
「有不舒服嗎?」醫師問。
「因為我們家族有幾位成員罹患腎臟病,滿年輕就開始洗腎,聽說是多囊腎。」
「噢,的確要注意這個問題喔。」
多囊腎為腎臟遺傳疾病
多囊腎是最常見的腎臟遺傳疾病,可分為體顯性以及體隱性遺傳,其中以體顯性多囊性腎臟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為多數,體顯性遺傳的意思是若父母其中之一為患者,則子女會有50%機會發病。
體顯性遺傳最為熟知的基因缺陷以PKD1及PKD2為主,85%的多囊腎患者以PKD1基因缺陷為主。多囊腎會使腎臟慢慢出現囊腫,囊腫裡面會充滿組織液,為了方便理解,解釋的時候會把囊腫稱為「水泡」。
國軍台中總醫院腎臟內科主任張立建表示,隨著時間水泡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大,並佔據腎臟的體積,取代正常的腎臟組織,使腎功能漸漸變差。多囊腎患者的腎臟會有非常多、大小不一的水泡。張立建說明,PKD1基因缺陷的患者大概在40~50歲的時候就會進入慢性腎臟病,平均約在54歲時開始洗腎。因此要提早發現、好好控制,才能延緩洗腎的時間。
延伸閱讀:
高燒不斷誤以感冒 竟是腎臟發炎
張立建解釋,多囊腎的症狀表現可以分成腎臟內的症狀和腎臟外的症狀:
- 腎臟內的症狀:主要是腎臟的水泡會越長越大,可能會壓迫腹內器官,故隨之而來會有腹痛、腹脹、腰痛及背痛等症狀。若對集尿系統造成壓迫,更可能出現泌尿道感染,除了泌尿道感染,水泡太大更可能有破裂、出血,而導致血尿之情形。
- 腎臟外的症狀:因為多囊腎患者的其他器官也可能產生水泡,例如肝臟出現很多水泡,而影響肝臟功能。張立建說明,還可能會有腦動脈瘤,或在心臟出現心律不整、瓣膜疾病。而高血壓是多囊腎病人造成腎臟惡化、發生心血管事件與死亡的重要因素。研究發現,高血壓常於腎功能衰退前便已發生,而腎功能衰退亦會加重高血壓的狀況。
診斷出多囊腎時,部分患者會認為只是水泡而已,就沒放在心上。張立建說明,我們都會苦口婆心地勸說,讓他們理解多囊腎會造成許多問題,不只是進展到需要洗腎的地步,還有其他腎臟外的症狀,所以一定要定期追蹤、積極治療。
延伸閱讀:
長期腰酸背痛⋯竟是「腎臟多出一顆大水泡」還長結石!嚴重恐血尿
過去沒有治療多囊腎的藥物,大概只能請患者多喝水,減少鹽分攝取量、注意蛋白質攝取量,並定期追蹤腎功能。張立建表示,但是只靠飲食調整的成效有限,患者幾乎都會在 40、50 歲就開始洗腎。
目前已經有多囊腎口服藥物可用,能夠延緩腎臟功能的惡化。張立建解釋,研究發現,腎臟會形成囊泡主要與細胞的水通道表現有關,使用抑制水通道的藥物,就會使腎臟囊泡不再持續變大,也會減少囊泡的生成,避免壓迫正常腎臟組織,所以有機會讓多囊腎病程延緩,盡量保存功能。
及早使用多囊腎口服治療藥物,能幫患者保存更多腎臟功能。研究顯示如果從慢性腎臟病第2 期開始治療,約可將洗腎時間延緩7年;如果從慢性腎臟病第3期開始治療,約可將洗腎時間延緩4年。越早使用藥物則延長洗腎效果越好。
使用多囊腎口服治療藥物後,會減少水分從腎臟重新吸收的作用,尿量會增加,而必須補充水分,張立建說明,另外也要注意電解質、肝功能及尿酸,所以會請病人每個月回診追蹤。
由於多囊腎常伴隨多種併發症,患者會需要各專科的協助。張立建表示,為了提供更完善的照顧,並提升大家對於多囊腎的認識,國軍台中總醫院腎臟內科有成立多囊腎特別門診,整合腎臟科、心臟科、泌尿科、腸胃科、神經外科、放射科等,並與國衛院黃道揚醫師合作進行基因檢測,幫助患者及早確定診斷,並接受合適的治療,在門診亦可提供病患遺傳及優生諮詢。
張立建醫師呼籲,多囊腎患者容易出現高血壓的狀況,因此得注意血壓的控制,養成每天量血壓的習慣。在飲食習慣上,建議減少鹽分的攝取並適當的增加水分攝取。慢性腎臟病患者的蛋白質攝取量要按照腎臟功能調整,當腎功能較差時,建議減少蛋白質攝取量至每天每公斤體重0.6~0.8公克,除了這些飲食建議外,也要盡量避免服用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以避免腎功能進一步的受傷害。
(本文獲照護線上授權轉載,原文為:及早治療多囊腎,延緩腎功能惡化,腎臟專科醫師圖文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