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太太時常感到下腹痛、頻尿,但是去上廁所時小便又不多,尤其是壓力大或緊張時,症狀更是嚴重,看了很多診所,吃許多抗生素、止痛藥都不見緩解,後來去大醫院婦產科檢查,才發現是「間質性膀胱炎」。
她指出,在西醫治療上,已嘗試過一般的口服藥、膀胱水擴張術、膀胱灌注玻尿酸、肉毒桿菌注射、經皮電刺激等方式,但都成效不佳,因此才希望來找中醫調理身體,看看有沒有機會改善。
延伸閱讀:
一天狂跑廁所50次!這種膀胱炎「3大症狀」讓她邊蹲邊流淚
間質性膀胱炎非因感染
杏儒中醫診所院長中西醫師蔡易昌表示,一般的膀胱炎,通常是細菌侵入膀胱,所造成的發炎,而間質性膀胱炎,是一種沒有感染的膀胱炎,也就是一種非單一病因,所導致的慢性膀胱發炎疾病。
在正常情形下,膀胱上皮會覆蓋著一層,膀胱表層黏膜的分泌物質(Bladder surface mucin),它可以減少微生物、或尿液中的刺激物,黏著到膀胱上皮細胞,簡單講就是膀胱的保護膜。而間質性膀胱炎,就是這層保護膜出現缺損。
他解釋,當膀胱在漲尿時,尿液裡的鉀離子及其他刺激性分子會滲入黏膜下,膀胱的感覺神經受到刺激,就會出現發炎反應、頻尿、疼痛的情形,而這些發炎的所在位置就是「間質組織」,因此稱為間質性膀胱炎。
延伸閱讀:
反覆尿道炎、膀胱炎?醫警告:快自我檢查,恐「尿道前端」長東西
好發30~50歲中年女性
根據統計,間質性膀胱炎患者中,女性是男性的9倍,好發於30~50歲、情緒容易緊張的婦女,3大高危險群包括:
- 過敏體質
- 有高血壓、糖尿病家族史
- 壓力過大者
間質性膀胱炎,最常見也是最困擾患者的症狀,如下:
- 頻尿、夜尿
- 脹尿痛、下腹部脹痛
- 陰道痛、外陰部痛
- 尿道痛、肛門痛
- 背痛,甚至痛到大腿內側
蔡易昌說明,間質性膀胱炎多會同時合併腸胃症狀、情緒障礙等情形,且患者在性行為過後、或是生理期之前,症狀容易出現惡化,可能逐漸導致不願行房。此外,男生患者除了和女生一樣,有頻尿、尿急的症狀外,常常會伴隨著上恥骨痛、陰囊痛或肛門痛,所以常常被診斷為慢性前列腺炎。
間質性膀胱炎屬「淋證」
中醫方面,間質性膀胱炎是屬於中醫「淋證」的範疇。最早在中醫古籍黃帝內經《素問.六元正紀大論篇》中提到「淋」證的病名。到了東漢時期醫聖張仲景的《金匱要略》認為,病機為熱在下焦。
而華陀時期的《中藏經》,則將淋證分為了8種,「冷、熱、氣、勞、膏、砂、虛、實」,也開啟了各種辯證論治的並起階段。隋朝名醫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中將砂淋換成了石淋,共有7種,分別為「石、勞、氣、血、膏、寒、熱」,認為病機為腎虛膀胱熱。
到了明朝時期,名醫張介賓在其著作《景岳全書.淋濁》提到「淋之初病,則無不由乎熱劇」的同時,也提到「久服寒涼」、「淋久不止」、及「中氣下陷和命門不固之證」,充實了淋證的基礎。並提出完整的治療方針為,「凡熱者宜清,澀者宜利,下陷者宜升提,虛者宜補,陽氣不固者溫補命門」。
常見5類體質及中醫治療
蔡易昌指出,間質性膀胱炎在中醫治療上,目前大多是遵從上述原則,依照體質不同辨證論治來加以不同調理,下面是常見的體質分型:
- 濕熱蘊結型:頻尿,小便短赤,灼熱刺痛,下腹痛,腰痛,寒熱起伏,口苦咽乾,大便硬便祕,苔黃厚膩,脈滑數。治療:清熱瀉火,利濕通淋。
- 熱結膀胱型:頻尿日盛,下腹部硬滿、拘急不舒,膀胱脹滿,小便澀滯,小腹脹痛,發熱煩躁,渴欲飲水,小便灼熱黃赤、或有潛血,舌紅苔黃、脈沉實。治療:利濕瀉熱、通條水道。
- 腎陰虧虛型:病延日久,腰酸,頻尿,尿中微有潛血,下腹悶痛,累時易發,小腹墜脹,面色晄白,神疲,口乾,煩躁,舌淡紅,苔薄白,脈細無力或細數。治療:滋陰清熱、補虛止血。
- 肝鬱氣滯型:小便量少,淋瀝澀痛頻數,小腹脹滿,時作時止,焦慮即發,心煩氣躁,胸脅脹滿,舌紅,苔薄白,脈弦細。治療:清肝滋腎,去濕利水。
- 氣滯血瘀型:恥骨上膀胱區、會陰部疼痛不適,以膀胱充盈時明顯。多伴有心煩易怒,小便頻澀,脅肋脹痛,舌淡黯,苔白或膩,脈弦、或緊澀。治療:理氣活血,化瘀通淋。
周太太是屬於肝鬱氣滯型,容易緊張焦慮、易受環境影響,只要明天有事情,時間還沒到就一直緊張頻尿下腹痛,她也是因為這樣,長期有在服用抗焦慮藥、安眠藥、肌肉鬆弛劑等。經過一段時間的中藥調理、搭配針灸治療,頻尿發作的頻率減少很多。
蔡易昌表示,周太太再回診時已從從原本症狀一天頻尿60多次,減少到一天大約12~13次,下腹痛的情形也改善很多,對生活上的影響也少很多,在經過調理後,現在生活品質已有明顯改善。
(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